越窑详细介绍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5808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窑详细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越窑详细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越窑详细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越窑详细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越窑详细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越窑详细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窑详细介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接下来是我对越窑青瓷的了解: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 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 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 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 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据记载, 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 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 乘青瓷的代名词。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

2、纯熟的程度。那 时,由于创造了将肧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装烧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肧胎轻薄、 胎质细腻、釉色晶莹。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并盛赞越瓷“类冰似玉”。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 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 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常见的纹饰是花 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唐代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

3、认为,茶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 “瓷青则茶色绿”。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 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 秘色瓷的范畴。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印证了“千峰翠色”的诗句。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此时为越窑青瓷发展的顶峰。1987年4 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 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

4、认识了“秘秘色青瓷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八棱净水瓶”就是越窑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 条突棱为装饰,与瓶颈三道弦纹呼应,造型简洁典雅,釉色均匀如湖水般碧绿柔和,风格素 雅。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铁,用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光润,细腻华美。秘色八棱净水瓶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 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 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 较松,呈淡淡的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器 物纹饰简朴,常见有

5、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 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 狗圈、猪圈、男女俑等。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 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 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 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厚而 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 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

6、等。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西晋 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 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 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 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 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 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 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

7、主 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由于这一 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 产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 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 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 170余处。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 在恢复阶段。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 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 湖、里杜湖、古

8、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 场林立。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釉层匀净, 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 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 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 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 痕。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 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器型有碗、盘、盏、杯、 盆、钵、壶、罐、盒、水盂、碗、

9、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 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 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 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 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 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 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 相向、龟

10、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 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 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 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 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 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 釉层透明。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

11、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 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 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 主要窑场。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其 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釉色纯正,刀法娴熟, 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 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代表作品:越窑东汉青釉布纹双系壶越窑西晋青釉镂空香炉越窑西晋青釉虎子越窑西晋青釉蛙形水盂越窑东晋青釉褐斑鸡首壶越窑南朝青釉

12、刻花莲瓣纹鸡首壶越窑唐代青釉执壶越窑五代青釉刻划花碗越窑北宋青釉刻划花粮罂瓶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代越窑秘色瓷直颈瓶唐代越窑刻花双鱼壶唐代越窑青瓷渣斗五代越窑龙纹盘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花盏托五代越窑刻花双碟纹盖盒五代越窑刻花双碟纹盖盒五代越窑刻花双凤纹盘在各地的出土情况:在日本发现越窑青瓷很多,仅在鸿胪馆遗址就有2500多片,在奈良法隆寺,保存着高 26.4cm,口径13.6cm,底径10.1cm的越窑青瓷四系壶,平城京出土了越窑青瓷碗,于治 市发现了双耳 执壶,其他如京都仁和寺,立明寺,久米留市山本等地发现了越窑青 瓷和瓷 片。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沙特越印度尼西亚等国和地区,都大量出土和收藏越

13、窑 青瓷器和瓷片。自本世经20年代以来,收藏在菲律宾的国家博物馆,人类学研究所的菲律 宾大学等处,以及许多著名收藏家争相收藏中国陶瓷,建筑家罗库信一人搜集中国陶瓷七千 年以上,但收搜的中国陶瓷从九世纪的越窑从九世纪的越窑,越窑系的陶瓷开始。印度、 泰国、伊朗等国近年来(2009年-2013)年均出土和发现越窑青瓷器和瓷片。伊朗出土中 国陶瓷器极为丰富,著名的古代海港西拉夫是出土中国陶瓷重要遗址,英国别致造型、各种 镂空雕刻、划刻、堆塑等艺术装饰。使胎质、釉色、装饰副为独雎的艺术精品。影响与意义:越窑青瓷的问世、不仅对世界物质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精神文化发展也起 了重要的作用。中国

14、陶瓷艺术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实践,恰好体现了汉民族融汇世界先进文 化智慧和技术,也是汉族艺术不断得以繁荣的重要因素。中国陶瓷大量输出,对世界人民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国 陶瓷未进入之前,当地人民无饮食器皿宋赵汝适诸蕃志登流眉条,记载当地饮食习惯“饮 食以木癸为碗,不施匙筋、木菊而食之”。诸蕃志苏吉丹条:“饮食不用器皿,以竹编、 贝叶为器,食毕则弃之。随着我国瓷器输入,东南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找到理想的生活用具。 如上述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土和发现那么多越窑青瓷,越窑青瓷输出对东南亚国家和地 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起到巨大影响。非洲北部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中国陶器

15、一万二千片之多,在这些陶器中数量最多又是越窑青瓷,而越窑青瓷质量非常优良,品种又 是精品。在这遗址发现越窑青瓷里面装饰刻划花纹,有葵花瓣纹,有镂空等制品,感兴趣的 是在距今800多年前毁灭的福斯塔遗址中,无论原是官府、民宅、商店到处发现中国陶瓷 片,可以推断为当时越窑青瓷对古开罗人们生活起到重大影响。越窑青瓷发明也推动了世界陶瓷工艺发展。埃及较早生产陶器的,那里在公元前三千年就 已经生产了铜绿色的、闪烁着绿色光泽的碱性釉陶器,但在福斯塔遗址的仓库里收藏六、七 万件陶瓷片,其中大部份是埃及的制品,但竞有百分七十到八十都是在某一点仿中国陶瓷的 仿制品。其中也有越窑瓷、埃及的仿越窑制品为黄褐线刻的陶器。总的来说越窑青瓷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提高那里的物质文明, 埃及以及非洲等国家对越窑青瓷欣赏和追求,并全进行仿制,丰富这些国家精神生活和陶瓷 业的发展,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越窑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现 的莲花瓣纹,融化了外来文化,形成汉民族自己的特突艺术风格,使越窑青瓷更加鲜艳夺目 越窑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