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30413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12 0:31:20)转载标签: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理解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师:人们手上均有根小棒。平均提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师:好!把刚刚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师:人们手上均有某些小棒,试着按规定实行平均分操作。规定是:平均提成份,2份,3份,4份,份,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有的不久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生:平均提成份不好分。生2:平均提成5份也不好分。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佳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互相

2、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师:哪个小组乐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积极地合伙交流,还是被教师安排去合伙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合伙交流的积极积极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注重:、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摸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伙交流不能等同于平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实行的合伙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持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她们在思维的压力下,积极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伙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提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她们交流什么呢?只会持续地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提成份、5份,却是

3、个伤脑筋的事。教师建议重新调剂,如何调剂呢?小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伙。特别是平均提成4份,需要另一种人所有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余一位同窗拿出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以便别人,也就以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较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伙。竞争和合伙并不是一对互相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互相促动的。培养学生的合伙意识、集体观点,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动内部的团结。案例的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构成员之间积极地采用分工合伙的方式,而不必再由教师去安排合伙,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说的是“看

4、哪位同窗最快?”,她们之间的合伙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因此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注重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案例角的初步理解教学片段:课始。A教学:师:同窗们,人们懂得,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教学:师:同窗们,我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懂得,几天前,每个小组都实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实行了一定的整顿。目前用你们爱慕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常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伙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

5、合伙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顿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摸索更大时空的合伙与交流。同步,合伙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伙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她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持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伙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案例3: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

6、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水平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小朋友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教师提了个规定: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当注意什么。(改错题的体现方式有诸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教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因素和改错的措施。()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4)教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分析:如果能细细体会其中每一步,就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备学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干

7、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创设的情境要充足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相应的经验。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足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相应的经验,要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水准如何,她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种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的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科。情境的创设要紧密环绕教学,服务于课程原则三个维度的规定。如果仅仅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那是没故意义的。这规定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

8、即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来回”;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积极地、布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挑战性案例4:有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原则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学时,觉得教材中的主题图“高矮”关系不明显,就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了“.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创设了一种情境图。她是这样导入新课的:(1)师:同窗们,你们懂得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出示图片:美国

9、纽约世贸大厦。(3)提问:观测这幢大楼,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幢楼有诸多层。生2:我看到这幢楼有诸多窗子,有诸多门,有诸多房间。(4)师:如果你此前此前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从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生3:我会很胆怯。生4:我会腿发软。生5:我还怕会掉下来。()师:这座大楼和我们的教学楼相比,有什么不同?生:这座大楼更大。生7:这座大楼更美丽。生:要是我们能到这样美丽的地方上课就好了(6)师不耐烦地出示此外一张图片“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三个人谁高谁矮?!这时,教师有点急了,心想:总算引到主题上了。但是,这时已用去15分钟了!自但是然,这堂课完不成任务了。1.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应当如何整合教学资

10、源。2.你觉得该教师的引导有问题吗?如有问题请简要谈谈发生问题的缘由。3.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实行“问题设计与引导”,并为本教学片段设计至少三个问题。分析:数学课程原则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足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使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理解数学知识(见数学课程原则第51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注重时事、关怀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

11、系在一起,既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但是,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最后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毕。方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此外,从体现的第1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不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经历比

12、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措施。案例:片段1、5的理解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教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生:好!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种构成4?生:伸1个。师:我拍下手,你拍几下构成3?生:拍2下。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生:1和2构成,1加2等于,1不不小于,2不小于1。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种比4小?生:3个、2个、1个。师:哎,怎么伸的不同样?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个,也可以伸2个、个。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个,一

13、共有几种?生:5个。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分析: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她们的学习爱好?尹教师充足考虑她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实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步,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爱好无疑又起了较好的作用。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案例7体积和体积单位师:同窗们,教师非常

14、想和人们交个朋友,乐意吗?生:(非常快乐地,齐答)乐意。师:是朋友就应当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教师想理解一下人们,可以吗?生:(非常快乐地,齐答)可以。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1:很大。生2:非常宽松。生3:很温暖、很舒服。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绝大部分笑)师:你们笑什么?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象这样平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朴的问题,事实上涉及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窗都应当善于从生

15、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人们会理解的更清晰。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张教师做到了这个点。她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浮现,充足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伙者”的新课程原则规定。“乐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随着“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个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快乐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案例8:“9加几”的数学片段师:怎么计算这三个数一共是多少?(见图)生1:9+4+1=131=1生2:9+1+4=10+4=4生3:4+1=+10=生4:1+4+=5914师:同窗们想出了诸多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