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2670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1、绪论案例分析一、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中,微贱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日常生活场景 中)。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多个 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它因 素的影响)。而西维则不这样认为。问:1、实验室实验法是什么?2、微贱的观点正确吗?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答案: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 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 干扰。

2、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董的影响作用。2、正确。【答案要点】(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 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c调査法(访 谈法和问卷法);(2)a.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b观察法的主要缺点(只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法比较而言)(3)a.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 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 无关因素的干扰。b缺点:外在效度低而且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 的影响等。(4)a

3、调査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 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b缺点:与实验法相比,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2.社会影响与相符行为案例分析一、1998年,田纳西一所高中的老师报告说在她的教室里有一股汽油的味 道;不久,她就感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头晕目眩。她的班级停课之后, 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报告出现相同的症状。最后只好全校都停课了。每个人都看 着那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被救护车送走。但是当地的专家检査之后并没有发现学 校有任何异常。复课之后,却有更多的人报告出现症状。学校再一次停课关闭。 来自不同政府机构的专家再次进行了有关环境和流行病的检测,结果仍一无所 获。但这次复课之

4、后,神秘的流行病消失了。田纳西卫生部门的琼斯对这一罕见的案例进行了调査研兗,总共有170名 老师、学生和员工曾到医院就诊,但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的原因。1、这个例子的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上的哪个内容并分析其特征?2、试用这个内容分析这个例子。答:1.上述例子其实就是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它指一群人身上出现类 似但原因不明的症状。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群体心因性疾病”,这种传染病一 开始通常是一个人或一些人报告有身体上的症状,而且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正 承受着某种压力,而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则开始为他们的疾病构建一些看似合理 的解释。这种解释,也就是对环境的新定义,开始传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认为他们也有

5、同样的症状。随着遭受痛苦的人数量的增加,生理的症状和他 们臆断的理由变得越发可信,从而更广为传播。2、在田纳西这个案例中,与没有得病的学生相比,那些得病的学生更多地 报告曾在课间亲眼看到得病的人或者得知同学病了.很明显,这里将那些模糊 的症状(甚至是没有症状)定义为是令人恐惧的、由楼房引起的疾病的“信息” 通过直接接触得以传播。另外,媒体对该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更增加了人们的 恐慌,使得更多臆断的“信息”得以传播。二、女性通过信息性社会影响了解到特定时刻文化认同的魅力身材的类型。 通过家人、朋友和媒体,女性了解到何为魅力身材,自己与之比较又如何而 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理想的女性身

6、材是苗条的。例如,研 究者调查分析了那些以少女和成年女性为目标群体的文章和广告,以及电视节 目中的女性人物,证实了上述观点。女性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体重超重并且 认为比她们实际的体重还要重,而且如果她们刚刚见过媒体中纤细身材的女性 形象,这种效应还会加剧。1、产生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原因是什么?2、试用规范性社会影响的观点分析女性节食的原因。答:1.产生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希望获得其他人 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反对的需要。人们通常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喜欢自 己,友好地对待自己。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 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2、现

7、代社会对年轻女性魅力身材标准定格在苗条的身形上,人们对身材苗 条的女性表示接纳和赞美,而对身材不苗条者表示出疏远或抗拒交往的态度。 又由于每一个年轻女性都渴望被别人接受,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免受他人 的排斥,因而她们都希望自己的身材苗条。而保持身材苗条的最好方法就是节 食,故节食会成为很多女性的生活表现。3人际吸引力一.X和Y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个人的性格各方面都很相似,其两 家住的很近经常来往。在家长的催促下,两个人结婚了,之后原本就很平静的 感情变得更加波澜不惊,甚至双方都不会为对方而吃醋,觉得很郁闷。试用社 会心理学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分析这一案例.【答案要点】从案例中给出信息可

8、以初步判定,X与Y的结合主要是以彼此喜欢为基础的, 或者说是建立在以喜欢为主要成分的爱情之上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1) 影响喜欢的一些因素对他们的感情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2) 分析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1 鲁宾确认,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喜欢有 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 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依恋、关 怀与奉献、亲密。2.爱情并不仅仅是加强了的极端的喜欢,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所持有的一 种态度,包含有突然的无法解释的强烈的感情和共同的亲昵行为。(3) 根据斯滕伯格(R. J.

9、Sternberg)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分析X与Y之 间的关系。大体可以确认,X与Y的关系属于喜爱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 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或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二、材料一:1972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女大学生分别看容貌 美丑不同的两个7岁女孩的照片。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完全相同,都说照片中 的女孩曾有某些过失行为,要求大学生们评价这两个女孩平常的行为是否经常 越轨。结果发现:对容貌美的女孩的评语偏向于有礼貌,肯合作,行为纵有过 失,也是偶然的,可以原谅的;而对容貌丑的女孩的评语,多认为她会是一个 相当严重的“问题儿童” o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者阅读附

10、有作者照片的一些文章。文章有 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对照两组的被试看不 附照片的文章。看完后,让两组被试评价文章水平的高低。结果表明,对作者 外貌好的文章评价高,对作者外貌差的文章评价低些。在多数情况下,和外貌漂亮的人打交道,心情比较舒畅,而与外貌不漂亮 的人打交道,心里容易产生不太舒服的感觉。材料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莱于1950年用现场实验法进行的。他以经济 学系的大学生为被试,宣布经济学教授因事请假,由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 给每位被试发一份有关该研究生的资料,并要求课后填写一份问卷,描述对代 课教师的印象。所发资料有两种:一种是柏兰克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

11、究生,曾有一 年半的教学经验,现年26岁,服过兵役,已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忱、 勤奋、敏锐、实际而又果断的人。”另一种资料,只是把“热忱”二字换成“冷 淡”,其它文字完全一样。调査结果表明: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答卷上多选用“体谅人”、“不拘小节” “富幽默感”、“好脾气”等字眼,而且在课堂上也愿意主 动参加问题讨论,与教师合作;而看到后一种资料的大学生,所作的回答与前 面的结果差别很大,多选用带贬义的词汇。戴恩等亦做过实验,给被试呈现外表美、丑、一般的三种不同形象的照片, 然后要求被试评定几项与其外表无关的特征,如职业地位、作父母资格、社会 职业、快乐程度等。结果,美的得分最高

12、,一般的得分居中,丑的得分最低。问题:读过材料以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外貌能影响人际吸 引力?答:(1)我们知道,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追求美、探 索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外貌能产生晕轮效应。 特别是对不熟悉的人,这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不正确认 知。比如某人的长相漂亮,就容易使人以为他还具有其它一系列好的优点和美 德,如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性格良好等等。(2)然而,事实上,相貌美与心灵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随着交往的深入,容貌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直到消失。交往越深入,人们 越会忽略相貌的因素,而更重视内在的美。当

13、然,除了相貌之外,仪表因素还 包括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它们都对人际吸引力有影响,因此,为了增强 自己的人际吸引力,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花功夫“包装”一下,使自己变得更 漂亮、更得体、更有风度是很有必要的,是无可非议的。4社会化一.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 “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 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的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 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 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 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

14、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另一 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 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 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为白己想做的事情(例 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 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问题:(1)案例中,从社会化角度分析“狼孩”无法完成正常人的各种活 动的原因。(提示:社会化依赖的因素)(2)阐述个体社会化及其特点。答案:(1)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3个因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 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 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社会基

15、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 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 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 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 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 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 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 实现。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 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案例中的

16、 狼孩”没有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因此也没有完成正 常的社会化过程。(2)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 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以下特点:主动性。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 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贯穿于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现 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一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 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 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A、家长:“孩子小学时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