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252037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心得体会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重新认识了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性、宜居相关研究的理论渊源和宜居研究进展和世界各国的宜居建设的主要政策。由于西方不同国家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的不同,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城市居民对“宜居”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从对宜居城市概念、内涵以及主要内容来看,仍可以表现出以下方面的共识:(1)“宜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当是城市以及农村社区永恒的追求;(2)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均是宜居城市乃至宜居乡村的重要基础;(3)充足的公共休闲空间和公共绿地,保障城乡居民的休闲、聚会及交流所需

2、;(4)便捷的交通,充足、可达、共享的服务设施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舒适的重要条件;(5)宜居城乡应当是安全的、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6)宜居城乡应当保障居民公平发展,并共享发展成果。国内宜居城乡建设一、宜居理论研究(一)宜居理论研究进展国内针对宜居城市以及和宜居相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1990年,钱学森先生在写给吴良铺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设想,并在1993年2月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明确发表了他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的论文,自此国内城市科学研究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吴良铺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并于1989年出版了广义建筑学一书。1993年,在中

3、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清华大学1995年11月成立“人居环境研究中心”,1998年起开始出版“人居环境科学丛书”,1999年开设“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人居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总结国际城市规划设计的经验并汲取其教训,促进了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系统的改善,以建设“宜人的住区”为核心,指明了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人居环境系统模型(吴良镛,2001)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关注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仇保兴以舒适与繁荣为代表的系列论著、俞孔坚关于景观设计的系列专著为宜居城乡的探讨做出了贡献。其主要成果及观点如下:国

4、内“宜居”理论研究进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方可(1999)提出人民环境建设,追求生态化、宜人性和开放性。舒从全(2000)在对三峡库区城市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舒适城市”(amenity city)的概念,并阐述了舒适城市的特征和衡量标准(舒适度);认为一个舒适城市要有健康的经济结构、合理的空间模式、宜人的生活环境,这和后来提出的宜居城市的本质是相同的。邓清华(2002)认为城市人居理想的核心内容是安全、天人合一、宜人性、平等和文化性任致远(2005)认为所谓“宜居城市”就是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即“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俞孔坚(2005)认为

5、宜居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张文忠(2006)宜居城市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居民对城市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宜居的较低层次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较高层次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发展机会等。(二)宜居城市评价研究在我国,关于宜居城市的评价分析,

6、新闻媒体与市民的关注已经超过了政府机构与专业科研设计机构。亟待加强系统、深入地研究,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方法系统,起到客观反映市民的意愿和实现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目的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评价研究2005年12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立项。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2006年10月通过专家初审,2007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评审验收。宜居城市科学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全国各城市规划、建

7、设、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2、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评价研究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是一家非官方组织机构,于1998 年在香港成立,“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是该会首次推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大陆及港、澳、台数百个城市经过多轮筛选,根据城市中环境优化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安全指数、风气文明指数、生活舒适指数、城市美誉指数等27项指标综合评定的。入选城市的环境优化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等6 项指标必须达一级,其他21项指标必须达到二级。该机构评价宜居城市的首选标准是“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社会安全、风气文明、生活舒适”,“2005 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排名为威海、珠海、桂林、贵阳

8、、台州、北海、秦皇岛、宜昌、咸阳、曲靖。3、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评价研究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该结果主要通过城市居民满意度打分获得。报告指出:2006 年市民给中国城市的总体宜居水平打了61.4 分,比2005 年略有降低;市民对个体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其中社区空间满意度最低。零点集团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2006)排序城市中选率()1上海22.82大连12.63北京11.84广州7.15成都6.56青岛6.37杭州4.28桂林3.99珠海2.910厦门2.84、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关于居民幸

9、福度的评价研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布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作为调查对象的十大城市相互比较,杭州、成都、上海位列各单项指标有机合成的总幸福度的前三名,夺取综合冠军的杭州同时在环境、文明程度、交通方面获得第一。5、中科院地理所对北京宜居性的评价研究2006年 6月22日,中科院地理所和社会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宜居城市蓝皮书”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篇,通过对北京城八区129个街道、社区的上万份问卷,得出居民对北京总体满意度刚刚及格,仅为63.8分。该研究认为:北京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面临着住房、交通、人口压力三大限制瓶颈。二、宜居城乡建设实践(一)实践发展历程:安居人居宜居改革开

10、放初提出“安居”,反映了人们追求“居住为安”的最低生活需求。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世纪末提出“人居”概念,表达追求高档次生活的愿望。而今“宜居”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居住从简单要求到对环境综合要求的提高。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以后,在2000年建设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 提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目标。1996年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2010)提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突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城市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创造宽松、良好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住环境。2004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新一轮北京城市总

11、体规划(20042020)提出用15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这是一次比较完整的实践设想。此后,全国已有100余个城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宜居成为新的城市理想,一股研究宜居城市、建设适宜城市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如银川市提出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秦皇岛市提出打造适宜人居的北方滨海城市;洛阳市提出建设中西部地区最美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天津市提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杭州市提出建设滨水宜居城市等等。这标示着 “宜居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普遍任务和重要方向,宜居城市将是众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二)北京宜居城市建设(1)产业生态化: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

12、成就。2003年,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8.76:52.39:38.85转变为3.05:34.75:62.20,传统产业的比重大大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2)住房建设: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北京住宅产业发展迅速,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912003年,北京累计竣工住宅16006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接近18.7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7.65平方米。仅经济适用房年开工面积就在300万平米以上,廉租房的储备不断增加,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得到缓解。(3)社区建设: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载体自2000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

13、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北京市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社区规模得到调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社区功能进一步提升。(4)环境建设: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北京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制订更加严格的企业排污标准,通过新城建设契机,推动中心城污染性工业外迁,减少了大气污染;通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控制水源地污染,完善城市污水管网,改建厕等手段,解决地下水水源的污染问题,强化农村地区的水污染防治,城市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5)就业与保障: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重点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各产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增长对

14、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大弱化;北京市提出通过灵活就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优惠政策,制定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员制度,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就业与保障,就业与保障,仍然是北京宜居建设的重点。(三)上海宜居城市建设上海市市域面积78234.4平方千米,总人口1464万,其中城市人口869万,居民以汉族为主。2002年,联合国颁发“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奖”、公共交通国际联合会(UITP)颁发“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奖”;2005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颁发的“城市信息建设杰出贡献奖”、携程旅行网评选的“到达人气最旺目的地城市”第一、商务

15、周刊与零点公司评选的“国内十大宜居城市”评选中位列第一。上海宜居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全面的规划促进宜居建设2010年要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本来就重视城市生活质量的上海提供了一个发展城市宜居性的契机。从“平、缓、特”的交通规划、强调“正生态和快乐生态”的生态系统规划、“叠合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到完善的安全体系规划、信息交流规划中都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力图向全世界展现一个高水准的生活环境,科技的创新、环境的优化、交通的改善,都会给上海的宜居城市建设带了强大的动力和效应。(2)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及高标准污染治理追求人和自然的高度协调,建设生态城市是上海城市规划的方向之一。通过高水平建设市域绿地系统,高标准推进污染治理,构建符合上海特点的城市生态景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上海城市生态安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措施是上海不断的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3)讲求居住环境质量且个性化的住宅区设计运用住宅设计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居住区规划设置大面积的中心绿地和分散的组团绿地,同时重视绿地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型和景观设计、种植设计。使人们置身于一个融汇着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财经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