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1997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其一定的认知结构和信念,由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间的不平衡性,促使个体心理水平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情绪体验的差异性。这种内隐的不同心理状况通过外显的社会行为得以显现,从而体现出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探讨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大学生社会适应根本上是人际适应,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主要是社会角色的扮演,从而

2、形成自我意识,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及其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社会认知偏见和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容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和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1 、大学生人际适应中的社会认知偏见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社会认知还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所以,社会认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

3、象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与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知觉,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和社会行为作出自己有根据的归因。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社会判断则是在社会印象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与推论。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时时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见。大学生常见的社会认知偏见主要有: 首因效应 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即“第一印象”,它具有前摄和泛化的作用。第一印象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先入为主的特征 , 其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定

4、势,产生负面效应。 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具有后摄作用。 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或目晕效应。是指当我们对一个人的特征形成一定的印象后,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被赋予一种光环笼罩着,容易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克服晕轮效应就要注意自己的“投射倾向”。 社会刻板效应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成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而这种沿袭已久的固定的看法,容易积淀为一种心理定势,这些偏见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交往。 相似假定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类化原则 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

5、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在认知具体个人时,一旦发现对方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性加诸对方身上。 积极偏见 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 ,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隐含人格理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伯曼( J.s.Berman )等人把这种理论又称作相关偏见。这种偏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把认知到的各种特性有规则地联系起来。每个人都依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性组织起来,成为一种

6、总体形象。 2 、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冲突 角色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任何一个人,当他进入某一社会位置后,就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其言行举止都受一定社会对这一位置的规定或制约。大学生对自己角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相应的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扮演,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将社会要求转化为社会角色的心理内容,即通过个人的内心活动或亲自体验,真正相信并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行为规范,把它纳入个体的价值体系之中

7、;同时 , 又不断将调适了的社会角色内容表现为个体的行为。这实际就是社会角色的学习与扮演过程。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社会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发生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 角色冲突的类型 同一社会角色的冲突。如老师对学生期望值过高、过低或过多等 ; 社会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间发生的矛盾与冲突等 ; 一个人身兼几个社会角色,各方面对他提出不同的行为模式标准,他感到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 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真实人格间的矛盾 . 大学生角色冲突的表现 一是从稳定的中学生角色意识转变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而出现的冲突。一个人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扮演新角色时,新旧角色

8、间会发生矛盾。许多新同学在由中学生转为大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一时不能适应,感到压抑、孤寂、苦闷,认为自己不行、差劲,并为此而苦恼;二是由失落心理而引起的角色冲突。其包括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冲突,因同班同学、好友评上三好学生或各方面都比自己强,感到失落、怨恨而产生的嫉妒心理 ; 三是实际角色和理想角色的差距。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实际上成绩平平,相貌一般,无特殊爱好或才能,并因此而长期处于自卑的心理状态中 ; 四是多重角色心理冲突。这类角色冲突主要发生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中。对于这一类学生,无论是其自己或老师、同学 , 都有一种求全的心理倾向。他们既要学好功课,又要干好工作;既要在

9、同学中有威信,又要得到老师的信任;既要工作学习好,又要娱乐玩耍兼顾。这种多重角色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筋疲力尽而顾此失彼。因思想包袱日积月累,出现角色冲突 ;五是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引起的角色冲突。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上。在大学“争强好胜”的环境中,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的大学生易受到冷落,失落感、自卑心理都比较强 ; 六是社会角色“超前意识”而引起的角色冲突。当代大学生往往对国家和民族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大学生由于过高估计了自我价值,往往难以摆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一些学生受辨别能力的限制,专用西方的先进来

10、比较我国的落后,往往以一个社会觉醒家的形象自居,想通过自己的人生奋斗来改变国家的现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很容易垂头丧气。 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冲突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心理适应不良。社会角色的学习包括:一是学习角色的责任与职权(义务与权利);二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进行的,并随着角色的改变而无止境地进行着;另一方面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差距。理想角色包括社会对某一角色的理想要求,它的权利和义务是社会认可的或正式条文规定的,是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人们也正是从理

11、想角色中知道社会对角色的要求。但是个人担任某一角色时,有其实际表现,这种实际表现就构成了现实角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主观方面(如角色意识问题)和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现实角色和理想角色总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被称为角色差距。严重的角色差距可导致角色冲突,使心理失衡,出现障碍。 3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的事物关系的意识。即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即,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

12、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冲突主要有: 独立意向的矛盾性 : 独立意向强烈。独立意向是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摆脱他人监督、支配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独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表现出反抗权威,不愿遵循传统,总想标新立异。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作祟。大学生因为经济上尚未独立,心理上没有完全成熟,社会地位还未确立,其独立性表现具非理智性和盲目性。大学生逆反心理具有独立意向的盲

13、目性和突出自我的典型特征。如: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校规校纪抵制。 自我评价的矛盾性 : 自我评价需要增强。大学生拓展了自由空间、交际面和活动空间,急于在新的环境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认知和评价不仅仅是仪表外貌,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自我评价易出偏差。大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评价自我时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流于表面,易出现自我否定、自卑或自负、盲目自大。 自我体验的矛盾性 :自我体验敏感、丰富、深刻。大学生自我体

14、验的强度大,具有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等特点。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权威,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内心闭锁与情绪波动。大学生由于独立欲望与自尊心比较强,爱面子,所以不愿向别人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会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的缺点。这种闭锁心理妨碍新的友谊关系的建立,易产生莫明的孤独感,造成心理压力。若其心理困扰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便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大学生自我体验还会随着情绪的波动表现出波动性,如情绪好的时候自我肯定多一些,充满了自信,一旦情绪低落,自我否定就多些,容易产生自卑、内疚。

15、 自我控制的矛盾性 : 自我控制愿望强烈。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显著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愿望十分强烈,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节、改变自己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动机,能够在较高水平上驾驭自我。自我控制力仍然不足。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不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动,其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其社会认知和情绪状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社会角色的扮演和自我意识的构建。情绪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一是会影响到社会认知的归因分析,不能冷静

16、地、客观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造成某种偏见,主观和武断。另外,情绪也会影响认知信息的整合。例如,过分紧张和激动的情绪会抑制记忆信息的提取,和对参照标准的选择及逻辑思维能力。其次,个体社会认知的方式所引发的情绪体验在其程度上表现为强弱的不同和积极与消极的区分。 4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误区的几种表现类型 孤独与抑郁 由于对新环境不接受,或是对新环境期望值过高,现实不尽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等,这些都会使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孤独与抑郁。 失落与沮丧 由于对学习、生活、工作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或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遭到了意外的失败与打击,因此情绪一落千丈,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这种情绪只能搓伤自己继续努力的信心。 自卑与退缩 由于自我估计过低,夸大自身的弱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