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5499532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哪些要求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关于文学阅读的教学没有专门提出具体建议,但其基本要求应与对整体的阅读能力培养,即“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已经包含在其中。而在“评价建议”中,文学阅读的评价在表述上则具体得多,不仅在总体上提出了评价的重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还在修订时把各个学段评价的侧重点作了明确的表述:第一学段侧重考查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

2、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评价要求是“大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与儿童心智水平相适合的朗读和想象;第二学段进了一步,评价的要求是“具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重点细读;第三、四学段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来考查,对阅读中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了。不管是哪个学段,文学阅读的评价重点都落在形象(包括情境)、情感、语言(包括节奏、韵味)几个要素上面。 1.文学阅读要鼓励个性化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对这些思维活动个性化的感受

3、和理解,文学阅读一定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海明威说,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就是一座大冰山,能够直接感知的形象语言只是冰山一角,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文学作品很多丰富的意蕴隐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以及对作品的个性理解。钱学森先生在去世之前经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先生怎么会提这个问题呢?看他的有关的文章和通信,我们会发现他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关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问题,因为形象思维包含着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欣赏和文学阅读,所

4、以,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加强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过去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与一般文章阅读教学思路是差不多的,不论什么课文在我这里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有很多特殊性,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很难追求标准答案,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中的个性理解是有前提的,它是基于对作品的理解,然后才有个性的感受和理解。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文学阅读的评价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就是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 2.叙事性作品的学习重在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文学价值是

5、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指导的作用,而是说,教师读,教师带领学生读,教师学生一起读,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会自己读服务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有个人的“期待视野”,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拓宽生活面,丰富人生体验,以使自己的期待视野的品位得到提升,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

6、始反应,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成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文学阅读的重要途径,是体验、领悟和品味。首先要“体验”。课标对体验是十分重视的,这一关键词前后出现过多次。之所以重视体验,较多是从文学作品的生动情境和感性形象出发的,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投入与阅读者的情感活动联系紧密,反对完全抽象地对待文学作品。体验要求亲身经历,当然在阅读中只能是我们常说的“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强调感性是阅读的基础。

7、过去的语文课程只关注概括而不重体验,体验就是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放进去。当教学过程变成知识结构的过程的时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思维,这样的教育离开儿童的精神世界,离开儿童的精神发育,是干瘪的东西。其次要“领悟”。如果说,小学阶段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多还在文本的感性层面,到初中阶段提出“领悟”,就有从感性出发上升到理性把握的意思,着重在对作品内涵的把握,从生动的形象或情境中,获得理性的启示,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当然,领悟的程度可以有深浅之分,对初中生来说,这种领悟还是初步的。这个“领悟”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理解、领会,但不排除有一

8、定的本质性感悟的成分在内,理性成分居多,它与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最后要“品味”。品味语言,从某种角度说是以上“体验”和“领悟”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必然是从触摸语言开始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这种语言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同步的,始终与体验、领悟相伴随,两者很难说孰先孰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精粹,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有人称其为“情感语言”。具体说来,它最感性、最鲜活、最具个性光彩,与作家活泼的生命气息相关;因而,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捷径,对领悟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其作用可能很难替代。 3.学习诗歌重

9、点在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从诗歌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阅读重点是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我们这里讲的诗歌基本上是抒情诗,而不是叙述诗和哲理诗。在第三学段的目标里面对诗歌教学要求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把这段目标提炼出来,概括为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语言,又是情感的语言,体会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诗歌的思维离不开形象思

10、维,有人把形象思维叫做有情思维,就是有情感的思维。所以阅读诗歌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要受到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具体生动的阅读诗歌的过程,在阅读诗歌中的情感投入,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常常不是依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通过情感体验达到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体验和感染,比那种头头是道的条分缕析的理性阅读更加重要。在课标里面,这一类目标一般不是达成性目标,它是展开性目标,强调过程,强调表现性目标,看学生受到情感感染的程度。第一,诵读。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这是由诗歌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因为诗歌的语言是凝练含蓄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所以,诗歌教学唯有引导学

11、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促进思维。这是其一。其二,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歌的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精湛,而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在诵读中明晓诗意,在诵读中复现画面,在诵读中体悟感情,让诗情画意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流淌出来,流淌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第二,想象。诗歌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境”,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这样,诗歌中的文字才会活起来,学生的眼前才会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诗歌中的情感才会流溢出来,学生的心灵才会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