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95725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培根随笔为英国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middot;培根所着。下面是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范文,快来围观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一】培根的论求知则是单刀直入地以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开头,进而谈及读书求知的种种用途、由于目的不同而读书求知的结果不同以及读的方法种种和种种书籍带给人们种种效果等等。培根的论求知通篇找不到半点为狭隘的切近的政治功利服务的痕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散文大师培根处在个性解放、个性发展的黄金时代,整个社会洋溢着崇尚自由思想、追求高度个性化文风的气氛。冲破乃至扫除封建传统观念束缚、粉碎无形的思想框子,是当时散文创作的主要

2、内容,因此散文的形式也是毫无顾忌、毫无粉饰的,它的自由奔放、活泼新鲜正是人们自由思想的标志。培根在论求知中,一开始便把思维的焦点调节到求知可以作为这样极其朴实的客体上,并且始终畅达轻松地议论着赤裸裸的求知(它的性质、目的、过程、方式等等)培根论求知的这种强烈的非政治功利性非影射隐喻性和非引络据典性,就更显出一种天然、清纯和质实,因而就更容易逾越历史时代和民族的障碍而同更多的读者马上产生共鸣。培根论求知的另一个特点正在于完全摆脱自我的高度的客观实在性。尽管就培根个人品质而言,颇有些为世人不称道的趋炎附势,为追求个人仕宦之途通达而走过旁门左道的劣迹,但未必文如其人。论求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平正翔实

3、地阐述着求知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没有个人恩怨掺杂其间,没有个人行迹出没其间,没有偏执的门户之见操纵其间。培根的其它论著也都有这种无我的境界和忘我的精神,因而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具有特别丰富的思维覆盖层次和很大的思维覆盖面。具体以论求知为例来看,作者从各种方位、各种层面论及求知的作用、方式、过程、结果等等,犹如一位来自上界的全智全能的独具慧眼的神,不带任何人间难免存在的个人偏见,向人类详尽而透彻地阐述求知,毫无个人情绪的冲动,毫无利己的动机,因而令人信服。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二】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

4、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杂感是随笔的一种,随笔又

5、归入散文,文学作品的题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诗歌和小说,杂文是后起之秀,兴衰和时代有关,而培根的随笔按照中国文学的现状细分,应归入杂感一类。首先培根随笔的文章篇幅短小,标题明快;其次是文章内容极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运用的手法,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这三点,完全是杂文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喜爱杂文,喜欢文章说理性、思想性的读者可读培根随笔,当代喜写杂文(或所谓的杂文家们)读一读培根随笔,对写作不无裨益。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三】读过培根的随笔,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文艺复新时期的情况,得知培根是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他的散文清晰明了,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关注现实,集中的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讲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道理,我们也可以把散文中的优美语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培根随笔语言凝练优美,意蕴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却蕴含了许多丰富的哲理,所以我们应该向培根学习,把他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并且学会如何用小故事来描绘出深刻的道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