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符合德性的活动——读《尼各马科伦理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865985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符合德性的活动——读《尼各马科伦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善:符合德性的活动——读《尼各马科伦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善:符合德性的活动——读《尼各马科伦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善:符合德性的活动——读《尼各马科伦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善:符合德性的活动——读《尼各马科伦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符合德性的活动——读《尼各马科伦理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善:符合德性的活动一一读尼各马科伦理学 张庆庆【学科分类】法哲学【出处】本网首发【写作年份】2010年【正文】、善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详细阐释了善的理念,他将 善(Good作为一种事物固有的、难以离舍的属性看待。这种善就是获得幸福(Happi ness)。而为了避免善与幸福的同义反复,亚氏进一步解释到幸福的 “本性即是人的功能,拥有这项功能的人也就具有最高的善和德性了。这 种功能独属于人的东西。”国这就是人的理性的活动,用一生来符合德性(Virtue )的善的理性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获得幸福,但并不认为是获得快乐。快乐只不过 是获取他们感官享乐的生活。幸福在于幸福本身

2、,不在于为了别的什么东西, 如快乐。也就是说,快乐并不等于幸福本身。生活并不需要快乐作为附加品, 如追求享乐的生活,而是自身就含有快乐。亚氏认为幸福在于自足,就是只其 本身而不需要其他东西就使生活值得选择的东西,而这种幸福或自足的获取就 是德性或以德性的方式做事的人。幸福的实现需要外在的善补充。其中外在的善、灵魂的善、身体的善是 亚氏关于善的事物的分类。三种善中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最高的,而外在的善 就是补充,辅助灵魂的善、最高的善的实现。朋友、金钱、政治影响力都是这 类辅助,通过他们很多事情得以完成。但是不幸的是,有些人将缺少朋友、缺 少金钱以及政治影响力的好运及其他德性与幸福等同起来。幸福的

3、拥有是符合 德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靠运气得来。由此亚氏归纳出其关于幸福判定的标 准:“不是多变的命运,而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冒“幸福不是靠运气,但并不是说运气、机遇不会影响幸福,相比平和、高贵的符合德性的活动,机 遇作为外在的善对幸福的获得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运气好的命运使得受幸福, 反之亦然。” E3解决这些问题之后,亚氏转而考察幸福到底它属于那值得称赞的东西, 还是为珍贵的东西命题。它明显不属于潜能。亚氏给出了答案,幸福属于那珍 贵和终极的事物,这是因为幸福是起点,即做其他事都是以它为根据;而凡是 事物起点和幸福的东西我们都认为是珍贵和终极的。、什么是德性既然幸福是符合德性的行为,那么就

4、要对德性有所界定,亚氏从善的事 物找到了答案,灵魂的善,即最高尚的幸福,有两部分:理性(Rational )和非理性(Irrational )。亚氏根据灵魂的划分得出德性的内容,“人的德性分 成两种:一种为理智德性(Intelletual ),一种称为道德德性(Moral)。纯 科学、理智以及实践智慧都是理智德性,慷慨和节制是道德德性。当我们说到 一个人的道德特性时,我们不说他是智慧的、聪明的,而说他是一个温顺的、 自制的人。”国“这两种德性是通过生长得来的。道德德性的养成源于习惯, 习惯的品质依赖行动。通过行动产生习惯养成道德性。道德性是相对于理性而 言的,德性一个组成。道德性的对象是快乐和

5、痛苦。”国它会因为对同样情况的不同利用而增长或是被破坏同对它自己将自己强加于由此产生的现实状况。 亚氏又从另一部分的德性的内容理智德性出发,探讨灵魂的求真的五种方式, 即不同的德性比较。他说:“让我们假定林混获取肯定或否定的真的方式在数 目上是五种,即技艺、知识、明智、智慧和理解(观念与意见没有包括在这五 种之内,因为它们可能会出现错误)。”:“德性与灵魂中的三种东西:感受、潜能、状态的关系是,德性感受,也不是潜能,它只能是状态(state )了。但是德性不是一般的状态,一种 过度(excess)和不及(defect )两种恶事之间的中间状态(the mean state )。”罔如非正义、懦

6、弱或不自制,过度和不及本身没什么,中间状态 本身也没什么过度和不及,过度和不及中间构成状态三种完全形态,过度、不 及都是恶,而只有中间状态是善,三者的关系为“每一种情况都有三种状态, 两种恶的状态分别是过度和不及,一种善的状态,即中间。三者两两相对,例 如两个极端不仅与中间相对而且互相对立,而中间也与两个极端相对。”国人的行为分为自愿、非自愿。强制、无知构成两种非自愿行为,德性与 人的情感和实践的控制有关,并且对处于意愿的情感和实践我们会予以赞扬或 谴责,而对于那些非自愿的行为则全宽恕,优势侯是同情。道德选择( moral choice )显然是自愿,但是并不是所有资源的行为都出自道德选择。道

7、德选择 有与推理和理智活动有关,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愿行为。慎思和道德选择的 对象区别于愿望的对象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由此,可见德性是在我们 掌握范围之内。三、善:符合德性的活动由此,我们通过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这部着作,获得了亚氏 关于善、幸福、德性的基本论述和观点。这些基本的范畴是指引人类生活和发 展的重要要素,虽然亚氏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是这些范畴,理念确实永恒的, 因为只要它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客观反映,只要人类生活在世间,我们都离不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善、幸福、德性的基本伦理范畴。善、幸福、德性,他们三者是关联在一起的。依亚里士多德的善的观 点。首先,善就是获得幸福。恶与

8、善相对,如果我们不去最求善、去行善,那 么我们将会面临恶的困境。痛苦的生活。我们行善的意义在于人类获得生存的 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活。其次,幸福的获得来自符合德性的理性生活功能的实现与自我的满足。从客观方面来说,幸福的获得是通过行为来实现的,但是人 们行为的目的、方式并非任意的,它必须符合德性的状态要求。从主观方面来 说,幸福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自足。再次,既然幸福的获得满足德性状态 的要求。依亚氏的观点,德性的内容有理性和非理性,或者说,道德德性与理 智德性组成,理性与非理性并非一种矛盾的存在,依亚氏的伦理,德性的实现 状态是介于过度和不及两种恶之间的中间状态。非理性并不是理性的反面,而 是

9、超越理性的无私状态。依亚氏的看法,慷慨、节制是道德德性,即非理性。 因此,这种非理性的状态是一种正当性、向上的状态。善是符合德性的活动。人类行善获得幸福,这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而非 观念意识的主观臆造。善的实现、幸福的满足、德性的彰显是通过人的实际行 动来实现的。那么,贯穿于善、幸福、德性三者之间的线索是正当性的实践活 动。【作者简介】张庆庆,男,1986年生,山东烟台人, 在读。【注释】0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21.国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3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35.C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45.国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53.C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243.G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63国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科伦理学 出版社,2007:71.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