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441113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离骚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菲菲其弥章 B.忳郁邑余侘傺兮C.偭规矩而改错 D.长太息以掩涕兮解析A项,“章”通“彰”;B项,“邑”通“悒”;C项,“错”通“措”。答案D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A.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A项,不得志,走投无路;B项,荒唐;C项,改变措施。答案D3.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均是“本来”的意思。A项,崇尚;善良,美好。B项,法度,准则;度过。C项,修饰;

2、长。答案D4.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长余佩之陆离A.高余冠之岌岌兮 B.固前圣之所厚C.哀民生之多艰 D.鸷鸟之不群兮解析A项和例句中的“长”和“高”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项,“厚”为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哀”为动用法;D项,“群”名词用作动词。答案A5.从句式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謇朝谇而夕替 B.步余马于兰皋兮C.不吾知其亦已兮 D.高余冠之岌岌兮解析A项,被动句,其他为倒装句。答案A6.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求索”精神源

3、于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答:解析重组后的句子必须是一个单句,即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答案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用“独特的生活经历”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因为作者深受独特的生活经历的影响,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时代社会政治境况观察敏锐,批评中肯。答:解析原句五个分句之间存在多重因果关系,而且是“由果导因”式结构。

4、“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是果,“作者深受独特的生活经历的影响,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时代社会政治境况观察敏锐,批评中肯”为因,在原因中又包含着三层因果关系。当我们将这层层关系梳通后,再分析“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句中的地位和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答案。答案独特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颜之推,使他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时代社会政治境况观察敏锐,批评中肯,因此颜氏家训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二、文化传承与理解8.下列各句文学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5、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B.楚辞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C.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D.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解析“叙事诗”错误,应该是“抒情诗”。答案D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6、)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_,_。”(2)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_,_。”继而指斥那班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两个语句是:“_,_。_,_。”(3)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

7、,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B.“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C.该诗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D.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坚强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解析“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了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答案B11.阅读屈原的涉江,回答后面问题。涉江(节选)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

8、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构造了一个虚构的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的和谐。B.本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的现实。C.“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

9、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解析C项应是表现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择主而事”。答案C(2)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答:答案诗人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出其高洁的品质。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以沅、湘之长来比喻诗人屈原的怨恨之深,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B.诗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C.后两句诗人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

10、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D.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结句,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解析A项“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错误。答案A(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第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第三、四句的妙处。答:答案第三、四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楚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1)下列对诗歌理解

11、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先点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下全诗的基调。B.第二句“便是”一词,把“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得十分紧密;并直接回答“楚城”为什么“荒”。C.第三、四句是说从屈原那时到宋代,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一切的一切,都不像以前的时候。D.诗人抚今思昔、吊古伤今的无限情意,许多不便说、说不尽处,都蕴蓄于慨叹和停顿之中,令人寻味无穷。解析B项,“比喻修辞”错误,应该是“拟人”。答案B(2)“滩声”“似旧”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丰富。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陆诗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而“楚城”之“荒”、“猿鸟”之“悲”,诗人爱国忧民之情,都蕴蓄其中

12、,令人回味无穷。陆诗以“滩声”的“似旧”暗示南宋与楚末的形势“绝不相同”,这恰巧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14.【考点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重阳日再到共城百源故居邵雍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乡人应笑我,昼锦是男儿。【注】 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称故居。昼锦:衣锦还乡。据汉书项籍传载,秦末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居关中。项羽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悲”字。“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首联直言登临之悲,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写多年漂泊,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是身世飘零之悲;颈联写故乡风物依旧而自己华发早生,是人生短暂之悲;尾联写自己落魄还乡,徒惹嘲笑,是老大无成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