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369796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篇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加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科学构建创新型 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科技创新事业,按照“搭建平台、典型引路、积极引导、重在普及”的思路,充分体现“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并优化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三种模式,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生机盎然,课外科 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科技创新建设日趋完善, 初步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低年级重普

2、及,高年级重提高”的学生课外科技创 新工作新格局。 一、建立和完善一套机制,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保驾护航 为保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 况,建立了以“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投入为保障,政策体现为推力,教师指导 为支撑、科协工作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 设有创新实验室四个: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和ACMICPC训练基地,配备了单片机、RM7、M9、XScale25、XScle270、 国产CPU等一系列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提供ED

3、、SOC、SOPC、DSP以及美国Xilinx 公司提供的高端PFA芯片和开发设备。每年,都有百余名同学在创新实验室进 行科研项目开发和比赛训练,创新实验室也日渐成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基地。 、学院投入为保障。学院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来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近五年直接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投入7万余元(不含对指导教师奖励和年底工 作量折算发放津贴的院系投入)。22年至202年,学院分别投入经费为1000 元、3000元、1500元、10元和800元,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广泛而深 入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3、政策体现为推力。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的积极性。学院对在科技创

4、新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在保送研究生及学期综合成绩 评定时予以加分,并在评优方面优先考虑。保研方面,根据大赛级别和所获奖项 的不同,最高加分可达3分,最低加分.2分。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 可获得创新奖学金,并被授予“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近三年,已 有13名同学通过大赛加分,获得了个性化保研资格,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教师指导为支撑。学院安排多名教师来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在创新实验室安排了11名专职和8名兼职指导老师,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 上职称6人。这些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指导教师为 学生

5、在课外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佳绩提供了技术支撑。 5、科协工作为基础。学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来开展日常课外科技创 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学院团委和学生会之外的第三大学生组织,协会主 席和副主席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佼佼者,副部长及部员都热衷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举办科技讲坛、组建创新小组、开展技术培训、组织 科技竞赛及进行科研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在学院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 了基础作用。 固定的实验场所,营造了良好的课外科技创新氛围;领导的关怀与重视,推 动了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配套的政策和奖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科 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提升了课

6、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 水平;学生科协的勤奋工作,保障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运转。 二、探索和优化三种模式,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初步探索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三 种特色模式并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 1、“四自两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 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以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业务精湛、 教风优良的教师科研团队为技术保障,以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为依托,以课外学 术科技活动为载体,经过实践探

7、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四自两结合” 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新模式:“四自”即科协自行组织科技活动,学生自发参与 科技赛事,教师自觉给予创新指导,学院自愿提供资金配套;“两结合”即“学研产”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四自两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下, 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学院学生也多次在各级科技竞赛中获奖。 2、课外科技创新与学风建设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特别注重 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风建设紧密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学 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后进同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已经成为学院全体师生努力的共同目标。学院十分重视低年级学生

8、基础知识的积 累和高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本科生采取集中自习和个别辅导相结 合的原则,着力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对高年级学生采取分类指导和重 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个体的优 势、专业特长及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等因素, 激发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 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 并激励其他同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学生科技创新促进学风建设方面,在“四 自两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下,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们会发现 自身专

9、业知识的缺乏和不足,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积极向上的学习 态度又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同学。这样以点带面,就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示 范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了学院学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针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 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院十分注重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努 力为他们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学 院支持和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 化”培养,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学院在经费、场 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以此推动“个性化”

10、教育全面开展。目前, 学院除建有“数字逻辑与电路”、“嵌入式系统”、“可编程逻辑及数字系统” 等基础实验室外,还建有“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创新训练环境,并配备了 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实验室主要用于对“拔尖”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计算机赛事培训以及学生业余科技活动制作。对“个性化”突出的学生,指导教 师提前介入,并跟踪培养。经过此环节的训练,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创新能力 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普及与提高搭建平台、营造 氛围 1、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机构。为了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蓬勃开展,使各项政策、资金、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学院专

11、门成立了由学院党 政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其他班子成员担任副主任,全体辅导员和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为成员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组委会。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组委会作为一个常 设机构,负责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政策落实、规划制定、方案论证和策划协调等 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校内外各级各类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 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学院科协每次举办活动前, 都通过各种途径对活动进行宣传,包括电子屏、条幅、海报、工程之家公告、启 航网公告、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网站公告、校ACM网站及东北地区A网站通知 等。通过宣传,计算机学院的特色科技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

12、,也吸引了全校 广大同学参与到计算机学院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 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注重提高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普及和覆盖。大一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重 要时期,不适宜全面深入地参与课外创新活动,但是为了调动大一学生从事课外 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普及率,达到学生课外科技 创新活动的全覆盖,学院于202年创立于了科技讲坛IT讲坛。IT讲坛自成 立以来,共举办了三期大型讲座,700余人次学生从中受益;此外,为了提高课 外科技创新活动普及率,学院每年从全校选出80名同学进入创新实验室,组成 若干课外科技创新小组。成员可以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及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 带动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院参加和举办的各级各类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赛 事及科研活动中取得佳绩的学生很多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