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08145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调研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做实做细监督职责,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要坚持不懈探索强化监督职能,特别是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地做起来、做到位,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规范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贯通运用“四种形态”,是监督更加聚焦、更加精准、更加有力。 存在问题 及时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不足。调研发现,当前监督部门日常工作以线索处置、立案审査等“硬任务”为主,主动摸查问题、抓早抓小的精力和压力不足,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和风险点聚焦不够、研究不深,发现问题效率不高。监督队伍中精通财务、审计、工程建设等的专业人才不多,对一些重点领域、关

2、键环节开展监督时,不同程度存在“外行监督内行”情况。此外,县区纪检监察机关发现问题线索的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与当前高压态势下违纪行为更加隐蔽化、监察体制改革后监督对象成倍增长情况下,精准高效发现问题线索的要求不相匹配。 主动处置问题线索的意愿不强。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线索,缺乏明确规范的纠偏纠错机制,是否处置、怎么处理仍然具有较大随意性。有的不敢大胆开展监督,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不愿监督,认为办大案要案才是成绩,存在将小问题“养大了”再办的惯性思维;有的不会监督,对监督方式手段要求把握不清晰。如,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关于谈话类措施界限不清楚、运用方式不掌握,对怎么区分运用廉政谈话、提

3、醒谈话、警不谈话等多种谈话的具体措施,尤其是对程序、权限和要求等操作层面规定掌握不够。 彻底解决问题的效果不佳。有的监督部门开展日常监督时非常注重找“病树”、治“病症”,而对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预防杜绝同类问题等査“病因”、绝“病根”的工作,投入力量则明显不够,开展研究不多,对整个地区或部门政治生态状况分析研判不足,通过监督解决问题的效果不明显。一些监督部门开展工作习惯冲在前面、包打天下,不注重运用问责、约谈、纪律检查建议书和监察建议书等督促下级党组织落实好主体责任,导致被监督单位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不足。 原因分析 监督领导机制欠缺和协作机制尚未健全并存。一是缺乏有力

4、的外部协作机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党委、纪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等均有日常监督职责,但在实践中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形成合力不够充分。二是缺乏成熟的内部领导机制。有的县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缺乏牵头部门对监督工作全盘统筹规划,各监督部门在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缺缺乏科学的成果评价机制。监督工作有其特殊性,监督效果短期内往往“看不见、摸不着”,特别是对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评判难度较高,难以激发监督主体主观能动性。 监督领域广泛和监督方式规范性不足并存。一是监督内涵丰富、政治性强。监督工作几乎涵盖管党治党方方面面,对监督主体的能力素质提出

5、较高要求。二是监督方法传承有余、创新不足。一些监督部门开展日常监督仍然习惯于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查看台账资料等传统方式,对信息化监督手段运用较少,发现问题效率不高。 监督对象点多面广和监督主体力量有限并存。一是新增对象底数不清。监察体制改革后,监督对象大幅增加,所属领域和部门更加复杂多样,部分对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的监督部门没有对监督对象开展精确摸查。二是监督力量相对不足。各级纪委监委中真正从事监督的部门和人员不多,有的监督检查室承担了大量审查调查工作,有的派驻机构和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部分人员长期被抽调。三是向基层延伸不够。监察体制改革后,基层新增的监督对象主要分布于村(社区)、国企、公办的教

6、育、医疗卫生等基层单位,不少基层单位还没有设置专门承接监察职能的人员或机构。 对策建议 聚焦监督首责,坚持抓早抓小。坚守政治机关定位,以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为工作重点,一强化政治监督检查,用好问责利器,把督促落实主体责任作为重中之重,准确把握“树木”和“森林”状况,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探索日常监督有效途径,综合运用参加党委(党组)会议、专项检査、专项治理、开展问责、参加问题线索排查、督促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对发现干部身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教育,必要的时候通过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避免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优化机制制度,凝聚监督合力。纪

7、检监察机关明确一个内部机构作为牵头部门,统筹日常监督工作,承担组织部署、分析研判、督促落实、考核评价等职能,通过统筹监督检查室、协调派驻机构、联系巡察机构,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作、一体推进、回向发力的监督网络。推行定期会商机制,健全监督信息互通机制,各监督部门共同研到形势、分析问题、商定工作重点,实现各监督部门之间监督成果共享。落实派驻机构联组工作机制,各监督检查室统筹联组力量、开展联组内问题线索分析研判、联合监督检查、协作审查调查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的监督合力。 提升能力水平,提高监督效率。加强日常监督信息化建设,建立党员干部电子廉政档案,形成覆盖党员、监察对象的基础数据库,广泛采集监

8、督对象基本信息、社会关系、财产信息等数据,注重收集巡察、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数据,通过海量数据交叉关联和比对分析,实现精准发现问题。提升监督专业化能力,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领域,按照专业化方向分类开展监督,用好用活联系地区和单位专业人才,注重培养纪检监察队伍中的专家型人才。建立监督人才库,从审查调查、巡察、特邀监察员、审计等队伍中吸纳优秀人才,根据专项监督需要,抽调人员成立行动组快速有效开展监督。 改进方式方法、精准执纪执法。严格落实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监督执法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监督重点内容,总结提炼日常监督中有效管用的硬措施,及时将实践探索的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对监督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线索,既要査实澄清,还要精准治理。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仅要快査快办、严肃追责,还要以制度治理的思维和方式,推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对问题比较严重,连续多次发生,出现窝案、串案的领域或部门实施一案双查,同时,通过制发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等形式,督促相关单位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第 3 页 共 5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