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544320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嵇文红 北京市芳星园中学一、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新课程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的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是解决数学

2、问题时的程序、途径,它是实施数学思想的技术手段。数学思想带有理论性特征,而数学方法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以数学思想为指导,以数学方法为手段。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是沟通基础与能力的桥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等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克服就题论题,死套模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思路分析,寻求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

3、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品质和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必须紧紧抓住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重要环节,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例题和习题,它们所体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其蕴涵的数学思想却更显重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

4、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二、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转化思想”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的有力手段,是

5、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对转化思想并不陌生,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化高次为低次、化多元为一元,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有加减法的转化、乘除法的转化、乘方与开方的转化、数形转化等等。例如: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和“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教学内容中,教材是通过“议一议”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的过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学生一

6、旦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无论遇到多么难、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不会的”转化为“会的”、“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这符合学生原有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越浅显的例子,越能引起学生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再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第13册第4章中对图形的认识,它实际上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本部分。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的,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

7、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认识,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授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图形的转化思想的渗透,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积累一定的感性处理方法,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在初中阶段,绝大部分立体图形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立体与平面的相互转化思想。又如在解方程组时,通过消元这个手段,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在解多边形问题时,又是通过添加辅助线这个手段,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加以解决等等。数学中的

8、有理数和无理数、整式和分式、已知和未知、特殊和一般、常量和变量、整体和局部等处处都蕴涵着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如在学习分式方程时,不能只简单介绍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经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观察、比较、分析、探索过程,启发学生说出分式方程的解题基本思想,学生在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后,自然认识到:通过把分式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去掉分母,就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学生感悟到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概念和解法的实质后,会收到一种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可以说转化思想是科学世界观在数学中

9、的体现,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和迁移思维的能力恩格斯曾说过:“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是数量关系的体现,而“形”则是空间形式的体现。它们两者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我们在研究数量关系时,有时要借助于图形直观地去研究,而在研究图形时,又常常借助于线段或角的数量关系去探求。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与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和式是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图形和图像是问题的具体和直观

10、的反映。因此,数和形是研究数学的两个侧面,利用数形结合,常常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那样:“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这句话阐明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意义。在初中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很多例题都采用了图示法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引导学生从图形上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掌握了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比掌握一个公式或一种具体方法更有价值,对解决问题更具有指导意义。又如,计算:1+3=?1+3+5=?1+3+5+7=?1+3+5+7+9=?并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在这道题的教学中,

11、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交流,提供如下的帮助:列出一个点阵,用图形的直观来帮助学生进行猜想。这就是典型的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到图形中来完成的题型,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再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自制圆形纸板,进行运动实验,让学生首先从形的角度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反映到数上有何特征?这种借助于形通过数的运算推理研究问题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迁

12、移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形转换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此外,数学教学中,我们正是借助数形结合的载体数轴,学习研究了数与点的对应关系,相反数、绝对值的定义,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大大减少了引进这些概念的难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不能简单的通过解题来实现和灌输,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我在讲“相反数”这节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在上体育课时,体育李老师请小明和小强分别站在李老师的左右两边(三人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与李老师相距1米。你能说出小明、小强与李老师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如果李老师所站的位置是数轴的原点,你能把小明、小强所站的位置用数轴上的点A

13、、B表示出来吗?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数轴上分别确定表示这些数的点。 观察并思考:这些点在位置上有怎样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相反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从“数、形”的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思考得到:从“数”的角度看: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只有符号不同。教师强调:只有、两个、互为。从“形”的角度看:相同点是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不同点是两个点分别在数轴原点的两侧。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数轴,是否所有的相反数都成对出现?有特殊的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除0以外,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本节课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理解相反数

14、的概念,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先从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即它们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猜想,揭示这两数的几何形象。充分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直观性帮助学生验证猜想,增强对相反数概念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数轴帮助思考,把一个抽象的相反数的概念,化为直观的几何形象。在这种情况下给出互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特别地规定:0的相反数是0。学生从“数”和“形”两个方面认识相反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显得自然亲切,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

15、想方法的引领下感受到了成功,初步领略和尝试了它的功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渗透背景。在初中学习函数知识的时候,更是借助于函数的图象来探讨函数的知识,这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最生动的应用。下面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第16册第15章第6节“一次函数的性质”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中的一些设计与感受。1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的图象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学习,给出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模式,对今后研究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探究一次函数性质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

16、括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性质。我所任教的初二年级学生对合作探究学习非常感兴趣,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完成课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初步感受到一次函数y=kx+b(k0)中k、b对函数图象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很有帮助,但由于学生识图能力、数形结合意识和抽象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与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一次函数的性质”的教学要求,和对教材、学生的分析,结合我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增减性),会用一次函数性质解决简单问题;()经历观察、归纳、探索一次函数性质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观察、识图能力;()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享受探究发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2教学过程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