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教学《美丽的家》有感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3214678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教学《美丽的家》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教学《美丽的家》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教学《美丽的家》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教学《美丽的家》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教学《美丽的家》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教学《美丽的家》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信息技术案例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 教学美丽的家有感铜川市育才小学 赵雅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的将学生不经意间产生出的“

2、奇思妙想”、生发出的创新火花, 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恰当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探索去获取知识,让他们乐于探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在情境中有机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成分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题讨,是非常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学习新知识,并在情境中完成这个新知识的学习,最终在情境中把所学的知识带入到生活这个大课

3、堂中。整节课做到始终以这个特定的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围绕这这根“主线”展开学习。在教学美丽的家这节课,我先是这样设计的:【案例描述】这节课是windows自带画图软件的综合教学。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小朋友已经学过了画图工具栏里的各个工具了。题目是我自拟,主要是让学生综合的利用画图工具栏所提供的工具画一块美丽的花布。在课堂的开始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说出花布的美丽,我煞费苦心的去创设情境,出示一张蓝蓝的大海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夏天到了,如果在海边玩耍,游泳,该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接着出示两个玩耍的小女孩,一个穿着白裙子,一个穿着花裙子,意图是通过两者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穿花裙子更容易引起别人的

4、注意。也许由于我所选择的白裙子也很漂亮,在引导花布这一环节上学生并没有跟着我的思路走,一个劲地说,“老师,白裙子好看,白裙子好看。”造成在导入这环节上,我浪费了好多时间。而且到最后这个情境的创设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于是我把原先创设的情境都推翻了,重新进行设计了一遍:展示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两扇窗,然后我描述:老师家刚装修好,但你们看老师房间的墙上似乎少了一样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看到这张图,两扇突出的窗户,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少了窗帘。接着我马上提出想买一块美丽的花布当窗帘,想让小朋友们一起陪我去逛,挑一挑。于是我出示各种各样的花布,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得出了花布的特点。既然知道了特点,学

5、生就会利用工具去画,然后我问他们:“想不想,为老师设计一块花布,并将花布做成窗帘挂在老师的窗户上?”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了,而且在他们认为把自己画的花布做成窗帘挂在老师的窗户上,该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那么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学生的脑中始终会有这样一个念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画一个很漂亮的花布挂上去。学生操作完了之后,我并没有让这个“把你的窗帘挂到窗户上”的教学情境只是存在表面上的描述,而是把学生中一些好的作品传到教师机上,把图片缩放成跟窗户一样大小,贴在我展示的第一张图上,把原先的窗户覆盖掉。【评析与反思】: 一、失败的原因由于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过分的强调了情境的优美,想给学生一份身

6、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却忽视了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和实效性,以至于到最后情境的创设并没有起到给课堂润色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学生情感的迷茫。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人为编造。基于此,我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在教学中,通常我们会过分的要求“繁华”的教学情境。这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的表现,背离了情境创设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出朴实、实用的情境即可。情境创设不必可以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关键在于情境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否富有挑

7、战性,能否引发思考的?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者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并不看重它被你设计的是否“繁华”。 二、成功的关键 1从情境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无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强烈的认识需要,并由此产生驱动思维过程的认知动机。因此创设情境使得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从中发现自己已有知识中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

8、烈的求知欲,并促进学生产生“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的强烈动力和认知需要。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情境,就出示一张手画的简笔画。这幅画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而老师为什么出示这么一幅一点也不好看的图片则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少了什么。一点也不华丽的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观察得出到底这幅图少了什么,他们的思维就不会被图片上的其他元素所阻碍。最后,我提出能不能自己动手帮老师设计一块花布当窗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体验,这体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伸出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时,情景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爱表现的欲望,使他

9、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画图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他们会很容易的想到用画图来画花布,这就是他们的旧知,而相对他们来说新知则是该用什么工具来画花布,这就引起了旧知跟新知的矛盾,在矛盾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已有知识的缺陷,而他们既然想表现自己,自然就能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情境创设的虽然简单,却能紧紧的扣住本节课的重点,环绕着这个情境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展开课堂学习。 2到情境中去由于本节课的是在为我设计窗帘上开始的,那么竟然设计了窗帘,总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如果到最后只是把学生的作品就展示一下,那么学生原来的创作积极性就会因为我这一环节的设计而受到打击,而且在他们会认为老师刚

10、才在骗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他们设计的花布当成窗帘挂上去,可想而知,以后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既然我创设了这个情境,我就该让这个情境为这一课堂教学服务。于是我想到让这一教学内容在原先所创设的情境中落下帷幄。将学生的作品展示改为贴在课开始时出示的那幅图片上,作为窗帘挂上去后,在展示给学生看,虽然本质没有变,改变的只是表面,但是这样设计,学生的积极性非但没有受到打击,而且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到了高潮。让教学知识真正的做到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让教学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头到尾由一根弦牵领着学生进行一次愉悦的信息技术游。 三、教学感想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它

11、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营造学习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仅可以使记忆力增强,而且能活跃思维,发挥潜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所以必须要把握好学生们的心态。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于其它科

12、目不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反映做出恰当的判断非常必要。只有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对其心理进行有效激发和控制,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情境的作用。 3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通过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信息技术对于他们的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收获一份成功。为此,在设计情境时充分考虑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应该体验到成功。为此,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用激励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和被认同感。通过这些方式,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而暂时表现一般的学生也会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督促他们下一节课好好练习。但是,情境的创设不能只被用在新授课之前的教学导入,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很多互不相干的情境。在我认为,若能若能让某一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情境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深层次的需要,并通过情境教学来生成问题。真正做到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那么你所创设的情境就是一个好的情境。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