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274987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0524(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第一章建筑施工测量一、 轴线法定位点选择不正确1、 现象:平面控制网选择主轴线进行测量放线,根据定位点测量轴线时,校核工作无法开展。2、 原因分析:(1)由于建筑外形的原因,使得平面控制网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2)主轴线选择不当,不便于或未进行测设校核。3、 防治措施:对于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的场地,投测点宜测设成“一”、“L”、“+”和“艹”形主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的折线形的主轴线,但在测设中,要有严格的测设校核。首先应保证控制桩在平面中通视;其次在平面中选择适当的配合校正点,还要确保定位点的位置,以便于加密和扩展。二、 测角偏差 1、 现象:使用经纬仪测量角度时,出

2、现测量角度数据偏差。2、 原因分析:(1)仪器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水平轴与竖轴不垂直。(2)仪器度盘存在偏心差,仪器未整平,水平度盘不水平,经纬仪对中不准确。3、 (3)目标花杆不垂直,或花杆未插稳。(4)外界自然因素(如大风、雾天、烈日、暴晒等恶劣天气)的影响。4、 防治措施:(1)测角时,采取盘左盘右的两个位置观测,取平均值,消除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水平轴与竖轴不垂直,以及仪器度盘的偏心差等误差。(2)经纬仪对中力求准确,测量时,对中的偏心差不得超过1mm.。(3)照准目标力求准确,必须用十字丝交点正对测点的标志。(4)整平仪器,使水平度盘尽可能保证水平位置。(5)尽可能避开不利的因素

3、,以免影响测角精度。三、 管道工程中线定位及高程控制不准1、 现象:管线空间定位位置及高程控制不准,坡度方向不正确。2、 原因分析:(1)地形图上未全部明确标出管道的主点(起点、终点及转折点)与地物的关系数据,图纸设计深度不够。(2)地形图上同时给出了管道主点和控制点,与实际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物轴线不平行或不垂直,相互矛盾。(3)管线主点之间线段落定位偏位。(4)管线高程控制临时水准间距太大。(5)高程控制网精度选择不够。3、 预防措施:(1)加强图纸交底,进行图纸会审。(2)在城建区管线走向与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物轴线平行(垂直)或成角度时,根据地物的关系来确定主点的位置,严格根据设计提供的关系数

4、据进行管线定位。(3)当管道规划设计地形图上同时给出管道主点坐标和主点控制点,应根据控制点定位。(4)当管道规划设计地形图上给出管道主点坐标而无坐标点时,应于管道线近处布设控制导线,采取极坐标法与角度交会法定位,测角精度为30。,量距精度为1/5000。(5)在管道施工时,要沿管线要敷设方向布置临时水准点,如现场无固定物,应提前标桩作为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右根据不低于等精度水准点敷设。临时水准点间距,自流管道和架空管道应不大于200m,其他管道不大于300m。4、 治理方法:管线定位容差应符合表2-4规定,当管线偏位超过允许偏差时,应检查校正主点的定位位置,测量检查实测各转折点的夹角,使其符合设

5、计值要求。距离实量值与设计值比较,其相对误差不超过1/2000,否则应将重要部位重新返工。管线定位容差表(下表)测定内容定位容差(mm)测定内容定位容差(mm)厂房内部管线7厂区外地下管道200厂区内地上和地下管线30厂区内输电线路100厂区外架空管道100厂区外输电线路300四、 工业厂房基础柱测量偏差大1、 现象:基础及柱间轴线偏差、牛腿和柱顶标高以及柱身垂直度偏差大,影响吊车梁和屋架的就位。2、 原因分析:(1)柱基础杯底标高与设计标高不一致(2)柱与基础中心线未对齐(3)柱安装未用经纬仪进行校正(4)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容许偏差超过规定标准。3、 预防措施:(1)安装前先逐一复检预制柱的

6、牛腿、柱顶等各主要关键部位的几何尺寸的实际关系,算出并调整基础顶面相应的标高值,安装垫块或凿除局部混凝土,用水准仪抄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2)安装前在杯形基础顶面上弹出十字中心线,柱身上面三面弹出相应的中心线,安装时应使枉底三面中心线与石油中中心线对齐,使用经纬仪校正 ,并加以固定,复核无误后才能脱钩。4、 治理方法:柱垂直偏差大时,在柱纵横轴线上,离柱距离约为柱高的1.5倍处,安置两台经纬仪,先照准柱底中心线,再慢慢仰视到柱顶,指挥调节支撑或拉绳,敲打钢楔,确保柱中心线与轴线偏差小于5mm。如柱高不大于10m,垂直偏差应10mm。柱高大于10m时,垂直度偏差应H/1000且20mm。五、 激

7、光铅垂仪法投点偏差大1、 现象:使用激光铅垂仪投测轴线进行竖向控制,精度不能满足要求。2、 原因分析:(1)首层结构平面上轴线控制点精度不能保证。(2)仪器未调置好或仪器自身未校核好。(3)未消除坚轴不垂直于水平轴产生的误差。3、 防治措施:(1)首层楼面上的轴线控制网点必须要保证精度,预埋钢板上的投测点要校核无误后刻上“”字标识。在浇筑上升的各层混凝土时,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与首层楼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孔洞,保证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2)为保证轴线控制点的准确性,在首层控制点上架设激光铅垂仪,调整仪器对中,严格整平后方可启动电源,使激光器起辉发射出可见的红色光束。光

8、斑通过结构板面对应的预留孔洞,显示在盖着的玻璃板或白纸上,将仪器水平转一周,若光斑在白板上的轨迹为一闭合环时,调节激光管的校正螺丝,使其轨迹趋于一点为止。(3)为了消除竖轴不垂直水平轴产生的误差,需绕竖轴转动照准部,让水平度盘分别在0、90、180、270四个位置上,观察光斑变动位置,并作标记,若有变动,其变动的位置成十字的对称型,对称连线的交点即为精确的铅垂仪正中点。六、 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当1、 现象: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实际沉降变化。2、 原因分析:(1)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安排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准确反映沉降曲线的细部变化。(2) 工程移

9、交后沉降观测时间安排不合理,掌握工程沉降情况不准确、不及时。3、 防治措施:(1)施工期间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筑、回填土、安装柱子、结构每完成一层、设备安装、设备运转、工业炉砌筑期间、烟囱每增加15m左右等,均应进行观测。(2)如果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后分别进行观测。(3)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土方等,均应观测。(4)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可根据沉降量大小和速度确定观测时间的间隔,在开始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至沉降稳定为止。(5)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高层建筑每增加12 层

10、应观测一次,其他建筑的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5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七、 沉降与变形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发生回升现象1、 现象:沉降观测在第二次观测时即发生曲线上升,到第三次后曲线又逐渐下降。2、 原因分析:由于第一次观测精度不高,使观察成果存在较大误差。3、 防治措施:(1)使用的仪器必须是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定合格的仪器。(2)观测过程中要“三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观测线路固定。(3)如果曲线回升超过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废除,而采取第二次观测成果为初测成果;如果曲线回升在5mm以内,则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第二章土方工程一、 挖方边坡塌方、 现象

11、: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或平整后,挖方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发生塌方或滑塌现象。、 原因分析:(1)采用机械整平,未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坡度过陡或将坡脚破坏,使边坡失稳,造成塌方或溜坡。(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地段开挖边坡,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侵入坡体内,使土的粘聚力降低,坡脚被冲蚀掏空,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3)软土地段,在边坡顶部大量堆土或堆建筑材料,或行驶施工机械设备、运输车辆。、 预防措施:(1)在斜坡地段开挖边坡时应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合理放坡,不使过陡,同时避免切割坡脚,以防导致边坡失隐而造成塌方。(2)在有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作用

12、的地段,应做好排、降水措施,以拦截地表滞水和地下水,避免冲刷坡面和掏空坡脚,防止坡体失稳。特别在软土地段开挖边坡,应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边坡产生侧移。(3)施工中避免在坡顶堆土和存放建筑材料,并避免行驶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振动,以减轻坡体负担,防止塌方。、 治理方法:对临时性边坡塌方,可将塌方清除,将坡顶线后移或次坡度改缓;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在将塌方松土清除后,用块石填砌或由下而上分层回填28或37灰土嵌补,与土坡面接触部位作成台阶式搭接,使接合紧密。二、 填方出现橡皮土、 现象:填土受夯打(碾压)后,基土发生颤动,受夯击(碾压)处下陷,四周鼓起,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人踩上去有一种

13、颤动感觉。在人工填土地基内,成片出现这种橡皮土(又称弹簧土),将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加大,地基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 原因分析: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与粉质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地基土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进行回填时,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当施工时气温较高,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更加阻止了水分的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这种土埋藏越深,水分散发越慢,长时间内不易消失。、 预防措施:(1)夯(压)实填土时,应适应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土的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定,也可采用Wpp+2作为土的施工控制含水量(Wp

14、为土的塑限)。工地简单检验,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宜。(2)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3)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0.5m以下。(4)暂停一段时间回填,使橡皮土含水量逐渐降低。、 治理方法:(1)用干土、石灰粉、碎砖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橡皮土中,吸收土中水分,降低土的含水量。(2)将橡皮土翻松、晾晒、风干至最佳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3)将橡皮土挖除,采取换土回填夯(压)实,或填以37 、灰土级配砂石夯(压)实。三、 坑(槽)开挖遇流砂、 现象:当基坑(槽)开挖深于地下水位0.5m以下,采取坑内抽水时,坑(槽)

15、底下面的土产生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进坑内,出现边挖、边冒,无法挖深的现象。发生流砂时,土完全失去承载力,不但使施工条件恶化,而且严重时会引起基础边坡塌方,附近建筑物会因地基被掏空而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原因分析:(1)当坑外水位高于坑内抽水后的水位,坑外水压向坑内流动的动水压等于或大于颗粒的浸水密度,使土粒悬浮失去稳定变成流动状态,随水从坑底或四周涌入坑内,如施工时采取强挖,抽水愈深,动水压就愈大,流砂就愈严重。(2)由于土颗粒周围附着亲水胶体颗粒,饱和时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密度减小,因而在不大的水冲力下能悬浮流动。(3)饱和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使土颗粒悬浮于水中并随水流动。(4)易产生流砂的条件是:1)水力坡度较大,流速大,当动水压力超过土粒重量,达到能使土粒悬浮时,即会出现流砂现象;2)土层中有厚度大于250mm的粉砂土层;3)土的含水率大于3%以上或空隙率大于43%;4)土的颗粒组成中土粒土含量小于10%,粉砂含量大于75%;5)砂土的渗透系数很小,排水性能很差。、 防治措施:(1)防治方法主要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或“使动水压力向下”,使坑底土粒稳定,不受水压干扰。(2)安排在全年最低水位季节施工,使基坑内动水压减小。(3)采取水下挖土(不抽水或少抽水),使坑内水压与坑外地下水压相平衡或缩小水头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