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2.4.2《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3.10KB
约5页
文档ID:501628874
高中语文2.4.2《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1/5

2.4.2 《雨霖铃》 精品教案 (人教版必修 4)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二)知识目标:( 1) 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 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 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 充分使用网络资源, 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学方法:( 4) 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5) 美读法( 6) 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与设备多媒体电脑平台(配备宽带上网) 、 Frontpage 网页制作软件教学过程设计一、 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我们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 而其中的代表词人是柳永 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 这是一首离别词 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 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点击网页“配乐朗诵” )二、 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1、点击网页“配乐朗读” ,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感情:无奈、伤痛、眷恋三、 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有同学曾经问我: 《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 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 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 岂不是自降身份, 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说明: 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 “知人论世” ,鉴赏诗歌2、 点击网页“关于柳永” ,教师同时简要点拨:教师: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 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 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 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 (开封) 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四、点击网页“配乐朗读” ,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 ,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2、学生分小组讨论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上阕: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 (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 “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 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 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 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 “无绪” 是已经达到了 “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 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例四: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 心情更加暗淡, 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六、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 3 分钟,谈谈看法2、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下片:典型意象:酒、柳、风、月3、教师点击网页有关诗歌意象部分,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 “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 《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 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关于风:古语有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 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5、学生作示范朗读七、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教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 鉴赏诗歌, 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了。

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 作者在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而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是:板书:写作技巧: 1 )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 虚实结合八、点击网页“配乐朗读” ,学生背诵全词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 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 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 应该怎样形容呢?1、学生马上思考,自由发言2、教师准备以下范例,必要时作引导:例: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 ,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板书设计:雨霖铃(柳永)感情:无奈、伤痛、眷恋上片:话别之时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人物形象:无绪、泪眼、凝噎下片:别后之境典型意象:酒、柳、风、月写作技巧: 1 )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 虚实结合课后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