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1466466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目 录第一章 概述101.1.LTE发展概况101.2.系统架构101.2.1.LTE系统网络架构101.2.2.E-UTRAN与EPC的功能划分131.3.业务承载151.3.1.移动通信市场需求现状和趋势151.3.1.1.用户对业务的需求161.3.1.1.1.趋势1:移动互联网161.3.1.1.2.趋势2:生活化工作化171.3.1.1.3.趋势3:视频化171.3.1.1.4.趋势4:物联网181.3.1.2.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181.3.2.LTE FDD/TD-LTE与2G/3G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对比191.3.3.移动宽带业务和应用的

2、发展趋势20第二章 TD-LTE关键技术222.1.多址传输方式222.1.1.OFDM技术综述232.1.2.LTE协议中的下行多址技术OFDMA242.1.3.LTE协议中的上行多址技术-SC-FDMA262.2.MIMO与智能天线技术272.2.1.发射分集282.2.2.预编码技术292.2.3.波束赋形292.2.4.双流波束赋形312.2.5.多用户MIMO322.3.调度技术352.3.1.上行调度362.3.2.下行调度382.4.干扰抑制技术392.4.1.频率复用412.4.1.1.静态频率复用422.4.1.2.准静态频率复用422.4.2.干扰协调43第三章 无线网络规

3、划技术要点473.1.TD-LTE频率资源及组网方式473.1.1.TD-LTE频率资源473.1.1.1.国际LTE频率规划情况473.1.1.2.国现有通信系统频段资源分配情况493.1.2.同/异频组网方案分析493.1.2.1.频率复用万式503.1.2.2.组网性能衡量标准513.1.2.3.干扰规避措施523.1.2.4.控制信道性能543.1.2.5.业务信道性能543.1.2.6.同/异频组网建议553.2.TD-LTE覆盖性能分析553.2.1.TD-LTE覆盖特性553.2.2.TD-LTE链路预算563.3.TD-LTE系统容量分析593.3.1.TD-LTE容量评估指标

4、593.3.2.影响TD-LTE容量性能的主要因素603.4.多系统共存干扰分析623.4.1.TD-LTE与系统工作频段623.4.2.干扰的分类633.4.2.1.杂散干扰653.4.2.2.互调干扰653.4.2.3.阻塞干扰683.4.3.干扰隔离分析与结论693.4.3.1.杂散干扰隔离分析693.4.3.2.阻塞干扰隔离分析713.4.4.互调干扰隔离分析723.4.5.TD-LTE站与其他系统共址时干扰隔离距离要求74第四章 宏峰窝网络规划754.1.规划流程754.2.网络建设需求分析764.2.1.业务需求预测764.2.1.1.用户规模预测774.2.1.1.1.预测方法概

5、述774.2.1.1.2.应用建议814.2.1.2.业务量预测824.2.1.2.1.趋势外推法824.2.1.2.2.单机业务量乘用户数预测法844.2.1.2.3.计费时长总数据流量预测法864.2.1.2.4.最终预测结果的取定874.2.2.覆盖场景划分884.2.3.TD-LTE建设策略924.2.3.1.TD-LTE业务定位924.2.3.2.TD-LTE覆盖策略934.3.预规划934.3.1.TD-LTE预规划流程934.3.2.覆盖估算954.3.2.1.基本特征954.3.2.2.覆盖估算方法964.3.3.容量估算974.3.3.1.基本特征974.3.3.2.容量估算

6、方法984.3.3.2.1.估算流程984.3.3.2.2.系统容量资源994.3.3.2.3.业务模型994.4.站址规划1014.5.规划仿真1034.5.1.数据准各1044.5.2.仿真流程1064.5.3.仿真输入条件1074.6.无线资源及参数规划1094.6.1.PCI规划1094.6.1.1.PCI规划简介1094.6.1.2.PCI规划基本原则1104.6.2.TA规划1114.6.2.1.TA规划简介1114.6.2.2.TA规划原则111第五章 室网络规划1145.1.室覆盖系统概述1145.1.1.建设的必要性1145.1.2.系统特性1155.1.3.室覆盖系统116

7、5.2.TD-LTE室网络规划设计1175.2.1.规划设计思路1175.2.2.规划设计原则1175.3.TD-LTE室覆盖性能分析1195.3.1.TD-LTE室覆盖规划方法1195.3.1.1.方法一:由目标边缘速率估算覆盖半径1205.3.1.2.方法二:已知覆盖半径估算边缘速率1205.3.2.TD-LTE室覆盖场强分析1225.3.2.1.TD-LTE室覆盖系统自身网络需求1225.3.2.2.室外小区的协同关系1235.3.2.3.基于已有网络的改造需求1245.3.2.4.电磁辐射标准限制1255.4.TD-LTE室覆盖信源规划1265.4.1.TD-LTE室覆盖信源选取126

8、5.4.2.分区规划1275.4.3.RRU设置1275.5.TD-LTE室分布系统规划1285.5.1.TD-LTE窒建设模式1285.5.2.MIMO双流分布系统建设1285.5.3.天线设置1305.6.TD-LTE室覆盖系统建设要求1305.6.1.机房配套要求1305.6.2.室分布系统要求1305.6.2.1.天线口功率要求1305.6.2.2.无源器件建设及改造131第六章 TD-LTE扩大规模测试与攻关1336.1.TDLTE攻关项目最新进展1336.2.TDLTE攻关项目主要成果综述1336.3.详细测试成果1356.3.1.面向规划1356.3.1.1.RS-SINR与业务

9、速率关系1356.3.1.2.RSRP和速率的关系1366.3.1.3.RSRP和SINR关系1366.3.1.4.TD-LTE规划指标1366.3.1.5.不同场景下业务信道与控制信道覆盖匹配度1386.3.1.6.不同站间距、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覆盖场景的室深度覆盖性能1386.3.1.7.TD-S与TD-L的覆盖能力差异1396.3.2.面向建设1396.3.2.1.室外多天线1396.3.2.2.网络结构1416.3.2.3.室分布1416.3.3.面向组网1456.3.4.面向优化147第一章 概述1.1. LTE发展概况LTE 是3GPP于20XX11月启动的UMTS技术长期演进项目

10、,分为FDD方式的LTE和TDD方式的LTE,其中TDD方式的LTE又由于演进路线的不同分为LTE TDD1和LTETDD2。我国从20XX开始推动LTE的TDD方案的研究并被3GPP所接受,之后由我国大力推动并通过多方努力,目前两种TDD方式已经融为一种,统称为TD-LTE。TD-LTE同时也被确定为TD-SCDMA标准的后续演进技术。1.2. 系统架构1.2.1. LTE系统网络架构在3GPP的长期演进项目中,对LTE系统提出了严格的时延需求。其中,控制面时延由LTE空闲态转移到激活态时延要求为100ms,休眠态转移到激活态的时延要求为50ms;对于用户面时延,UE或RAN边缘节点IP层分

11、组数据至RAN边缘节点或UEIP层分组数据的单向传输时间要求为5ms。为了满足如上要求,除空中接口无线帧长度、TTI 等变化以缩短空中接口的时延之外,3GPP对网络结构也进行了优化和演进,尽量减少通信路径上的节点跳数,从而减少网络中的传输时延。同3GPP既有系统相似的是, LTE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仍然遵循各自发展的原则,空中接口终止在无线接入网。因此,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逻辑关系仍然存在,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接口也依然明晰。从整体上说,与3GPP既有系统类似, LTE系统架构仍然分为两部分,如图1-1所示,包括演进后的核心网EPC和演进后的接入网E-UTRAN演进后的系统仅存在分组交换域。从整

12、体上说,与3GPP既有系统类似, LTE系统架构仍然分为两部分,如图1-1所示,包括演进后的核心网EPC即图中的MME/S-GW和演进后的接入网E-UTRAN。演进后的系统仅存在分组交换域。LTE接入网仅由eNode B组成,提供到UE的E-UTRA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协议终止点。eNode B之间通过X2接口进行连接,并且在需要通信的两个eNode B之间总是存在X2接口,如为了支持LTE激活状态下不同eNode B之间的切换,源eNode B与目标eNode B之间会存在X2接口。LTE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通过S1接口进行连接,S1接口支持多对多连接方式。与3G系统的网络架构相比,接入网仅包括e

13、Node B一种逻辑节点,网络架构中的节点数量减少,网络架构更加趋于扁平化。这种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带来的好处是降低了呼叫建立时延以及用户数据的传输时延,并且由于减少了逻辑节点,也会带来OPEX与CAPEX的降低。如图1-2所示,由于eNode B与MME/S-GW之间具有灵活的连接, UE在移动过程中仍然可以驻留在相同的MME/S-GW上,这将有助于减少接口信令交互数量以及MME/S-GW的处理负荷。当MME/S-GW与eNodeB之间的连接路径相当长或进行新的资源分配时,与UE连接的MME/S-GW也可能会改变。eNode B是E-UTRAN侧的S1接入点,MME或S-GW是EPC侧的Sl接入点。E-UTRAN与EPC之间可以具有多个Sl接入点,每一个S1接入点都应满足S1接口定义的需求,并满足S1接口所有的功能。定义E-UTRAN架构及E-UTRAN接口的工作主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信令与数据传输在逻辑上是独立的。 E-UTRAN与EPC在功能上是分开的。E-UTRAN与EPC的寻址方案与传输功能的寻址方案不能绑定。 RRC连接的移动性管理完全由E-UTRAN进行控制,使得核心网对于无线资源的处理不可见。 E-UTRAN接口上的功能应定义得尽量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