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36532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说“木叶”(课时2)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美国在超音速武器的研究方面全球领先,然而其他一些国家也不落于言筌。( )(2)不过她饰演的安安仍然被许多粉丝喜爱,而一个独立、可爱、美丽的白领姑娘,也已经是她熟能生巧的角色。( )(3)羽绒服价格太贵了,我们会向客人推荐假羽绒,原材料是棉布,保暧性能相去无几,价格更有优势。”一家温州企业的客户经理说。( )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必须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病因:_请修改:_(2)“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

2、的领域,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病因:_请修改:_ 1(1)(理由:)“不落于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语境中指其他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的意思,理解句意错误。(2)(理由:)“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与语境不符。(3)(理由:)“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适合语境。2(1)(病因:)重复赘余。“必须”与“不能不”只能保留一个。(请修改:)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2)(病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无论是“相去无几”还是“一字千金”,都是指它们之间的差别,所以应该为“概念上的差别”或“这里的差别”。(请修改:)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是木本植物的统称。这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以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

4、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2阅读全文请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这一问题的?段落论述第1段开篇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3段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的原因。一是用“木叶”比用“树叶”来得“洗练”,二是用木叶或树叶或落叶虽是一字之差,但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第4、5、6段从木叶的形象艺术特征方面,深入地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用“木”字的根本原因3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

5、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而“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因此,“木”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所以,“木叶”是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

6、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

7、;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褒奖(bo)漂泊(p)袅袅(nio)不落言筌(qun)B亭皋(o)招徕(li)橘颂(j)心有余悸(j)C窸窣(s)迢远(tio)征戍(sh)蛊惑人心()D寒砧(zhn)桅杆(wi)疏朗(sh)灼灼其华(zh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疏朗绵密广为传诵明月皎洁克敌致胜B熟能生巧落叶

8、萧萧丰富多彩千古留传C不假思索一言难尽一盖而论枝繁叶茂D蒙蒙细雨浮想联翩相去无几无人问津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语句中的横线处。许多为人_(传诵/传颂)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凝练/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_(偶然/偶尔)的了。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_(赋予/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_(典范/典型)的清秋的性格。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9、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B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级、业绩考核的敲门砖,是否完全合适?C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栖隐地,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D这场价格大战不会是精彩的战斗,无论是叫战的京东还是应战的苏宁、国美,还有旁边鼎力相助的当当,都基本上在虚张声势,因为价格战除了带来虚热的数字以外,并没有给行业发展带来理性。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10、,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B为了

11、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国庆前夕,武汉各界人士近百人齐聚武汉抗战纪念园,举行抗战烈士公祭活动。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内容,最正确的一项是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

12、独立。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8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

13、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

14、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