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1302528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摘要】长期以来,教育者一直关注的只是优秀生和后进生,中等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不但与素质教育的呼声极不和谐,也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那么,更是对中等生人权不尊重的表现。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中等生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加大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的强度与力度,尽量杜绝或减少他们向后进生下滑的现象发生。本文从中等生的特点出发,略谈了一些对中等生的教育策略。【关键词】中等生 特点 教育策略【引言】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一段时期以来,教育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为优秀生,二为

2、后进生。因为优秀生能支撑“门面,后进生转化最能表达德育实绩。不管是哪所学校,“培优辅差是学校教育的重心,这是千篇一律的公式。今天,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震耳欲聋,却仍然有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至今被广阔的教育工作者遗忘着、漠视着,那就是“中等生。一、 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中等生的概念,在教育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似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的概念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显而易见,这个“中等生“优秀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异,是教师们以“分数上下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学习成绩

3、成为绝对的标准,其它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呢?99又是考试分数,而且是总分数,不是单科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由于“中等生的成绩的中等,使教师给予的关注少,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从而教育者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的进一步平庸化。二、“中等生的角色定位 “中等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说来,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酷爱“优秀生,因为“优秀生是人们下面的骄傲,其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后进生转化的典型个案也俯首可拾,其意义重大也成为人

4、们的共识。“抓两头、带中间,是提高教育实效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人的开展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两头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那么处在中间状态。大处着眼,他们是教师进行教育决策的立足点、依据,是班级的主干力量;从个体而言,他们处在隐性状态,不如“优秀生和“后进生那样“显山露水。谈起“优秀生、“后进生,多数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说起中等生,不少教师都道不出个子丑寅卯,常“一般以盖之。那么这往往会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可塑性大、开展潜力大的特点。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培养他们的特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中的“第十名现象。一般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

5、绩给孩子们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另外,往往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呢?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通常是学习成绩比拟好的,并且听说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意的去照顾这样的学生,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照顾,显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开展,片面的去追求成绩,争取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无视了兴趣、爱好、开展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另外,老师“抓两头、忙中间的教学方法,使那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因而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松散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多比拟活泼,灵活性强,

6、学习较为轻松,兴趣广泛,其学习的独立性也比拟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在平和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也是他们有“后劲和成材概率很高的主要原因。许多“中等生现象告诉人们:分数不是衡量学生潜能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定位。如果得到悉心培育,创造的种子就能发芽开花,收获丰硕的成果。三、撩开“中等生的面纱,“中等生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 是一个“听话的群体绝大局部“中等生是“听话的学生,他们笃信老师他们制定的各种标准,并能藉以标准个人的行为,按老师要求去学习,捣乱、偷懒的现象比拟少,因此成为班风“稳定的主体因素。一般的可以发现,这些“听话的学生往往很少提出意

7、见,也很少与人争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典型的中庸主义。“优秀生因学习成绩好倍受老师的青睐,后进生因问题多多也极惹老师关注。惟有“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既博不到老师的表扬,也挨不着老师的批评;既没人佩服,也没人歧视,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找不着北。这种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几乎对所有的班集活动都不冷不热,行为从众。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他们既不做典范,一般也不会落伍。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不仅对问题缺乏个人见解,对班上出现的不良风气,违纪现象缺乏批评和抗争的意识,盲目随大流,甚至成为“问题学生。2、 是一个谨慎的群体实践证明:大局部“中等生的个性心理

8、趋向于内向,他们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办事胆小,习惯于自行处理问题,没有与别人合作的习惯,这种性格的内倾性,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具有“超常的忍耐力实际是他们借自以为“过得去的表现和成绩,在没有高远目标追求的情况下,抵消了局部外界的冲击,缓解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造成了他们孤僻、不好动的性格。对来自外界的冲击或姑息忍受、或避而远之,其个性的“自尊与“自卑常常处于不稳定的交替状态,一旦外界的压力超出了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自尊的“蛋壳将会随时流溢出自卑的“液体,许多“中等生向“后 进生滑坡的原因莫不由此引发。3、 是一个“中和的群体从精神状态看,“中等生往往缺乏竞争意识,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学

9、业特长、个性无特点,这个状态是长期形成的,可能因他们“特点不被人所认识,长期处于被人遗忘角落,久而久之,形成了“甘居淡泊、不出头“舒舒服服当中游的处世态度。4、 是一个不缺智力的群体他们中绝大局部有正常的智力,个别学生的思维还非常敏捷,之所以会与“优等生、特长生形成差距,一是因为自身根底较差,二是与家庭情况、家长的教育观点有关,三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毅力,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更缺乏对学习的自觉性。5、 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等生在班级中占比例大、易分化,不稳定,抓住了他们的一个“特长或一个特点,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由此可见,“中等生并非没有“特点,只不过是教育者对他

10、们的“特点缺少发现罢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地运用“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这一策略实际上是把“中等生放在教育的“盲点中,教育者往往无视了他们潜在能力的开发,从而降低了教育实效。四、 如何赋予“中等生在学习上的“特长和个性的“特点1、 培养“中等生的自主意识是问题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对“中等生来说,他们既缺少对个人的潜在能力的自信,也缺少他人对这种潜在能力的认可,正如刘易斯的教练说:“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刘易斯,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科学研究证实,许多失语者是因为耳朵失聪而无法判断自己语言的正误而最终丧失说话能力。“中等生会不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

11、学习中的价值、能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不仅重视个性的自由开展。他认为,“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开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到达在他的年龄可能到达的卓越成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做到,充分开展每个学生各自的特殊才能。1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就要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可采用分层教学,让他们有多个表现时机,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2为他们提供与周围人交往的环境,如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对话式、启发式,以及组织课外活动小组,也可进行一些体育比赛,促使他们与人交往,增强与

12、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发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3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如:让他们担任班干部,由他们来组织体育活动、劳动或担任小组长、或课外活动的指挥员,这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换位的思维时机,使他们能够在相应的环境中运用这种思维,增强自信。 2、 促进“中等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展是问题的核心 教育者应明智地看到,“中等生无论是在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或是在其它的各方面,虽是均居中间状态,但他们很有塑造的潜能,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 学习成绩是学生的“生命线。“中等生因为学习成绩的不上不下,决定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地位,以及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智商不低,根底不弱,某

13、些方面亦有过人之处。只是因为习惯的眼光,使他们被“一丑遮百俊。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有针对性地以他们感兴趣的学科或学得较好点的科目为切入点,指导其科学学习方法,是完全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的。教师应善于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学习成绩一般,但字写得漂亮、或美术不错、或篮球打得很棒、或有较强的指挥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巧妙地发挥特长的作用,树立信心,增强荣誉感,发动全体同学来帮助他们,运用班集体的凝聚力把他们吸引过来。总之,转化“中等生,就要把他们从“静的温床推向“动的漩涡。3、 积极地鼓励中等生是其重要的问题 要使学生至于因为“失聪而“丧失语言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外,教育者对学生的评

14、价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中等生来说,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因素,发现他们的特长,同时要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主动地去迎接各种挑战的勇气和能力。对于“中等生,教师应做到,在语言上多鼓励,少批评,多提希望,少讲失望;在行动上,多发动,多支持,多鼓励。正因为他们是中等生这主要指考试成绩,在艺术特长等开展上往往比“优秀生更有开展力,然而,因为考试成绩中等或各科不平衡,差距大等原因,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有信心而信心缺乏,有条件大步前进,却往往马前失蹄。所以,只有教师恰当地、有力地推一把,那么他们就能够翻过这道坎,跨进“优秀生的行列。美国著名开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

15、力诸如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开展方向的可造之才。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作为教育者,在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常识、期望、鼓励的方法,可以开展奖章评比活动,或者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借一枚奖章给他等,让所有同学都有表现的时机,在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维持其学习驱动力。作为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不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开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应当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使每个学习个体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应该具有开阔的眼光,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但要看到每个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而且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并在此根底上腾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通过优势开展,获得自我实现。教师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不偏爱“优等生。教育家罗素曾说“但凡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开展,真诚希望每位施教者都能用公平公正、晶莹透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