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0811449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一、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第一,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第二,严格标准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 第三,切实解决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问题。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

2、告。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分力度,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起到撤消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 第四,标准农民工工资管理,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水平。 二、加强农民工招用合同管理 第一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 第二,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 第三,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和推行标准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对用人

3、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 三、加强劳动劳动平安管理 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平安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平安卫生权益。发生重大职业平安事故,除惩办直接责任人和企业领导人外,还要追究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四、加大解决农民工医保问题的力度 一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二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

4、,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行业、煤炭等采掘行业参加工伤保险。 五、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第一,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输入地政府要承当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开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 第三,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第四

5、,输入地政府对委托承当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打讨薪官司可申请法律援助 六、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效劳和法律援助工作 要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同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有关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应引导法律效劳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协调及调解活动。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法律援助资金,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措施对策.doc 综述:2007年以来,在一些地方和企业暴露出非法用工、

6、虐待农民工等严重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达两亿多人。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就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屡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假设干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维权工作力度。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督检查措施尚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之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和能力方面相对缺失,农民工权益受侵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7、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是根底 一要把农民工维权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源头着手,加快涉及农民工权益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步伐,逐步建立完善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体系,为维护农民工权益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二要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坚持劳动行政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强专项治理和排查工作,催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查处和打击非法用工、随意延长工时、克扣工资、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类似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要将农民工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简化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仲裁和司法

8、援助。 二、维护农民工权益,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工权益实现的体制性障碍是关键 一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和地区分割,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建立覆盖城乡、公正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与效劳体系,特别是要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能够接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把农民工的就业效劳、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需求纳入公共效劳的范围。 三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工参加社会与企事业事务管理,安排农民工代表进入党代会、人代会以及企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建立起他们反映意愿的渠道。在入党、入团、评选劳动模范方面,要将农民工纳入视野,逐步提高他们的社

9、会政治地位。 三、维护农民工权益,建立党政主导、工会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格局是保证 一要从落实科学开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把推动农民工维权工作纳入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格局。 二要推动建立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地位,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作领导机构,协调解决农民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工会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三要坚持党政主导性与发挥工会主动性的统一,加大工会组建力度,把农民工最广泛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围绕农民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平安生产等问题,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积极为农民工办实

10、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把“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落到实处。 四、维护农民工权益,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根本 一要以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增强农民工的工人阶级意识,加快他们融入工人阶级队伍的进程。 二要在农民工比拟集中的区域和行业,加强文化根底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工夜校、工地学校、图书室、文化体育活动室等,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技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要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开展作出的重大奉献,表彰农民工中的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强大声势与良好气氛。 如何看待当前

11、的再就业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几年,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经过艰苦的努力,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700万人,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出现了下降趋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一些人的感受中,就业的压力仍很大,还有一些困惑:为什么经济快速开展,人们就业还很难?为什么失业人员中青年人增多了?搞市场经济是不是就解不开就业难这个结?一、就业难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每年增长都在8%以上,世界少见。但是,就业再就业的形势却依然严峻。经济高增长为何没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12、。我国有13亿人口,基数很大,对就业是一个长期的压力。从1980年到1999年,全国就业人数净增2.90亿人,相当于世界新增劳动力的33.7%。从1998年开始,又迎来了因往年的生育顶峰带来的新一轮就业顶峰,“十五期间新到达就业年龄的劳动力,较“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多290万人。经济高速增长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大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今后两到三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而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每年缺口1400万,加上1.5亿农村充裕劳动力需要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失业者增多是必然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约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放缓,所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

13、面短期内不会改变。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2000年西方兴旺国家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平均为68.2%。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为49.5%,印尼为38.9%,泰国为32.2%,而我国还不到30%。近几年来,我国进入了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加速开展期,第二产业的比重还会上升,而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的开展相对缓慢。第三,企业大量充裕人员的释放,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从1998年到2003年底,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到达2800多万人,虽然其中就业能力较强的大都实现了再就业,但在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和资源枯竭城市,也有一局

14、部年龄偏大、缺少专业技能的人进入失业队伍。第四,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新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剧烈,很多企业倾向于利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来代替人力劳动,使企业在开展扩大过程中吸纳的劳动力相对少了。过去,一条半自动洗衣机生产线需要70个劳动力,现在只要7个人。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以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增加70万100万个岗位。第五,劳动力供求关系错位,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内在原因。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看,虽然总量供过于求,但在局部行业却供应缺乏,结构性矛盾比拟突出。一边是有

15、人无事干,一边是有事无人干;一边是有事不愿做,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些地区、行业和工种招不进人,留不住人。在城市,有30%的岗位找不到人,有20%的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二、青年人失业的现状前几年,一说到下岗失业,人们往往会联想到4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人。但近些年,青年人失业增多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2004年,劳务市场35岁以下的青年求职者占七成以上,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的情况有明显区别。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现在,有一个新词叫“新失业群体,说的是那些参加到求职者行列的初、高中毕业生。这局部人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应试教育中没学到多少专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缺少优势。同时,他们找工作,不是出于“养家糊口的生存目的,更多的是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今天工作,明天失业,后天又工作了,就是他们的就业状态。对于某些认为是脏、苦、累或收入不理想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干,成为自愿失业者。需要说明的还有一种情况,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连年大规模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到达280万,2005年到达338万,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