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68681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隐与闲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 49 人,可见其少。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疾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也就是在对外在功名利禄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上,宋人思考得

2、更为深入了。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中天地的闲隐。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的理由:“家有山林之乐。”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了“可游可居”( 林泉高致 )的生活化场景之中。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的借口。过一种审美的生活, 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

3、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究其原因,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或者可以说,中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白居易的中隐前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中隐 )。 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

4、”。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辛苦。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诸如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就是说隐逸

5、并不主要是达到一种政治的目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正如苏辙所言:“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 壬辰年写真赞 )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的是“萧然”之心境。 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所以,能拥有“萧然”( 审美心胸 )的人是最真了。(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1. 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

6、世嫉俗。B. 在宋代,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C. 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而内在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D. 宋代士人所倾慕的“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B. 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C. 白居易的“隐

7、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一种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D. 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3.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 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B. 中唐以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士人普遍流行的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C. 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D. 从文中苏

8、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泊、闲适的心境。【答案】1. C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不是“不再”,而是很少再有了。过于绝对化。B不是 “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而是“大多数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D原文是“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不是“普遍归隐”,而是“普遍具有归隐倾向”,而

9、且不仅仅只有这一个表现 B “仅是为了”不对,宋人隐而不仕的理由有二:家有山林之乐;对生活审美的重视。此项只说了第二个理由。 C“身不闲而心闲”是宋人“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的生活方式,不是白居易那种要有官做,但不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

10、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 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原文是“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信

11、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材料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12、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成现实可能。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材料三: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酿不出“好酒”,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

13、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材料四: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一些现象。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于显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因此,主流媒体要

14、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采取文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信息,自媒

15、体的隐蔽性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B. 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C. 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有可能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D. 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

16、律。B. 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C. 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D. 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6.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C 5. A 6. 利用新科技,做到新闻产品的精准推送,让受众实现各取所需,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增强主流价值、正能量内容供给,通过设置公共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