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15608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摘要1关键词1一、导言2二、田园诗的形成3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分类评析3(一)第一类描写田园风光和劳动生活4(二)第二类描写农村生活的贫苦5(三)第三类描写诗人的社会理想6四、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6(一)语言自然明了 6(二)包涵意境7(三)朴素之中透神韵8五、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影响9参考文献10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摘要:因为个人经历和深层价值取向的不同,展现不同的创作风格,表达出诗人 对人生、社会、世间万物的独有个性和思想。东晋时期杰出的代表诗人陶渊明, 诗歌创作以田园诗的成就最大。其中诗人的人生经历与

2、深层思想是田园诗创作的 源泉。田园诗从内容看也是诗人对人生所持有的态度与思维的表达,其田园诗的 艺术特色是种超然脱俗平淡自然,意境深远,独具神韵的风格。其风格的形成有 着深刻社会形态的缩影与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价值取向,在对社会环境的理想期 待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之后,采取对社会的一种特有的热爱与渴望改变的方式,面 对内心理想社会同时又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矛盾,从而选取诗歌来抒发内心情感 思想,用精神方式曲向改变社会。关键词: 个人经历 价值取向 改变 精神方式真正价值整体长远广博、导言东晋时期有着独有的历史背景,孕育着新的文化和创作,其中陶源明就是其 中一个,陶源明在诗歌,散文,辞赋创作上用其独特的

3、创作成就创造了当时文学 的时代特征,其中以反映乡村事物和农村生活及理想社会的田园诗,成为淳朴悠 远的精神写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是五千年来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 田园诗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境界,诗歌描述了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的风格 清新、自然、恬静、悠远,描写细腻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的田园 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扩大 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创立了借用文学艺术来表达思想上新成就,为诗歌的发展开 辟了新的道路。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个人的感情影响和造就,通过文学方式展现出来,以其独有的魅力,对以后文

4、人的创作都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二、田园诗的形成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人。中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代表诗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封建等级制度高度发展, 地主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平民深受压抑。严酷的现实对陶渊明的个人生活和思 想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年少时生活在一个中道没落儒家思想居主的家 庭,条件极其艰苦。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和儒家思想,对统治阶 级持有幻想和期待,有着大济天下万民的思想。由于出身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此时,封建等级森严,上层黑暗势力控制,朝廷腐败,斗争不断,处处充满着对 下层的打压,想通过仕途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是极其

5、困难。客观现实对 陶渊明的个人生活道路改变以及思想的逐步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同时为了摆脱个人的生活处境,也曾多次走上仕 途。经过多次的反反复复入仕出仕,在现实的中还是选择了退隐,既有对当时时 势不安、仕途艰险的担忧,有避祸而远离,更重要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封 建等级制度森严,官场黑暗统制的环境下,想要有所作为是很难做到的。在既无 力改变,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情形下,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虽然退隐, 但是还有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理想的实现仍然报有热情。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他生活年代真实的反映,更是他思想生活的写照。 他早年多次想寄身仕途,亲身感受了宦海浮沉之苦,

6、中年以后重返故乡做躬耕劳 动,时至晚年,亲眼目睹东晋王朝的换代巨变。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老子道 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超然意识,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但他并没有忘 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彷徨与苦闷的 斗争。陶渊明内心思想塑造出了他存在着双面的人格。一种是理想当中人格,主要 表现为入世改变现实社会,惠及万民,出世超脱万物精神独立。一种是现实社会 当中的人格,现实社会当中的人格,主要表现为志向不得施展,面对昏暗的统治 阶级的无可奈何,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斗争,最终选择故乡,解放身心,同时又潜 藏着对乡村朴实景象风光的热爱,厌恶官场斗争,崇尚和谐生活,内心又富于

7、诗 情画意,借用诗歌舒怀。陶渊明归隐后通过亲身劳动,从辛苦的劳动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融入其中,亲历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虽然陶渊明现实中没有更多改变社会,但是在桃花源记之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对不平等统治和战争的厌恶。代表着他实践与精神的成就。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分类评析陶渊明的创作以反映乡村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田 园诗,就是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通过现实中的乡村田园风光、 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对理想社会的渴望等等的描写,把田园诗推向高潮。同时 也创立了陶渊明的独特创作风格。陶渊明的

8、田园诗从内容看可分为三类:(一)第一类描写田园风光和劳动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对田园风光和劳动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思想的展现 出来的农村生活。这种独特的观察现实的方式,是由内心当中审美观念和社会实 践所决定的。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平静的心境与审美情趣。在对 风光和生活的平淡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透漏着他 人格和理想。在平淡的诗歌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超然的 意境。归园田居中这首诗中能够表达出出世之后,远离阶级斗争,舒缓的内心所 流露出的恬静的情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开荒南野

9、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 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充满了对远离厌恶的官场、重新获得身心自由的喜悦之情。把“尘网”、 “樊笼”看作是自己的束缚,仿佛自己就是“羁鸟” “池鱼”。从朴实简单的 语言中勾勒出一幅远近动静结合的乡村真实立体场景,随着岁月的增长内心世界 有着长期压抑到释放时的恬静淡然与细腻,从而表达了内心对乡村场景和生活的 热爱,“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墟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心中的爱在逐步增长 与扩展,情感

10、的热爱由社会上以人这个主题扩及到更广阔的世界。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悠然”表现出隐居后身心的舒畅,对生活所持有的态度。菊花、南山、日 夕、飞鸟、真意,眼睛看到的景象,耳朵听到的声音,感受都交织成一片,是对 田园生活中自然美的由衷感受。和郭主薄二首中所描写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 弄琴书。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 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

11、”这首诗描绘的是夏天乡村田园的悠闲淳朴生活,“清阴”、“凯风”、“闲 业”“馀滋”、“有极”、“复乐、”“遥遥”表现出悠然自得、纯朴淡然 的心态;“园蔬”可以不必忧虑饱食,“清阴”之下清风轻吹,“美酒”畅饮, “琴书”情趣高雅,“弱子”嬉戏于身边,遥望“白云”。宁静、清幽的田园风光 和舒适生活仿佛置身其中。通过陶渊明田园诗中我们看到通过亲身与劳动人民的接触和劳动,有着对劳 动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切了解。由初期心情的兴奋喜悦到辛苦劳动忧虑收成,是更 加贴近劳动人民的真实表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记录了他第一次走向田野的兴奋心情和对于 劳动的新鲜感受。第一首中写到:“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鸟哢欢

12、新节,冷风送余善。”第二 首中写到:“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此时表现出的 是初期对劳动的心态。陶渊明田园诗随着田园生活境况的变化,劳动生活的更多经历使他深切的感受到 了真实劳动人民的苦境,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深刻 的记录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半生辛勤劳动的生 活。透漏着劳动人民的辛劳和甘苦,贯穿着诗人质朴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追求。归园田居其三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晨兴”“带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都能透露出诗

13、人早出晚归在南山下中豆的辛劳和感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 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 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溟田舍获中写到:“贫居依稼穑,戳力东林隈。不言春作 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扬楫越平湖, 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日余作此来,三 四星火颓。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葆翁,聊得从

14、君栖。”田园诗中有的着他生活体验,这是诗人田园诗中最具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 的部分。因为这是来自诗人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与劳动人民更加 接近,质朴真诚的气质已经融入其中,有着共同的感受,流露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二)第二类描写农村生活的贫苦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他归隐后的劳动生活和淡泊的心境以及田园的诗情画意 时,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的凋敝景象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文学是社会真实生活的反映, 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受 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诗人亲身感受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通过陶渊明的田 园诗可以看到诗人真实的田园生活经历,更能反

15、映出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 又是社会的历史。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写到:“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 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通过“炎火”、“螟蜮”、“风雨、”“抱饥”、“寒夜、”“无被”等 可以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终年饱受饥饿,炎热和寒冷交 迫的苦难。归园田居其四中写到:“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 荒墟。徘徊丘忧间,依依昔人居。进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 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可以看到战争使村落变成了“荒墟”,田园变成了“丘忧”,居民“死没”,触 目之处皆荒凉破败,带给

16、劳动人民的苦难。还旧居中写到:“阡陌不够旧,邑屋呈时非。履历围故居,邻定罕复遗。步 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有为而作中写到:“旧谷既没,新俗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 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才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熟敢慕甘肥。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待没空自遗”。“既没”“未登”“年灾”“尚悠”“以来”“家 乏”“长饥”描写出的是灾年常年为温饱所困,靠着接济和乞讨施舍度日子,有着 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之情。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生活的苦痛,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是代 表劳动人民对压迫与战争的反对。(三)第三类描写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