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89621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审美误区分析内容摘要:杨朔以其独特的诗体散文享誉文坛,对20世纪60年代的散文写作影 响极大,常被视作典范为许多人摹仿。可惜他千篇一律的创作风格,内容的单一, 刻意的追求诗意,从不改变的结构,都使得其散文抒情“失真”,表现之美的片 面令我们深思这种模式化创作的消极影响。研究杨朔散文的所得与所失,对当下 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关键词:杨朔散文 模式化 审美误区 借鉴意义在当代文学史上,若谈及散文,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杨朔。他的散 文,以其严谨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明朗的格调而为人们所熟知,形成了所谓的 “杨朔模式”。杨朔模式曾经是一种标志,一种典范,被众人竟相效仿,但是, 近年来,

2、随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审美心理的变化,杨朔的散文开始受到质疑和反 思,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模式化散文主旨单一、结构雷同、内容虚幻。一、品味杨朔散文华美的外衣杨朔的散文曾带给广大读者言之不尽的美,首先我们来品味一下那些美丽 的地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朔以散文 创作为主,作品主要收集在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这 四个集子里。由于频繁的在外工作和出国访问,杨朔利用许多不眠之夜和旅居国外的间 歇,把自己在异乡的所见、所闻、所想作为创作源泉,写出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 比如:金字塔夜月、印度情思、阿拉伯沙漠里的玫瑰、蚁山等。他更 多的作品取材于国内,在一片奇景、

3、一幅花草的素描里再现当前的生活,展现祖 国辛苦的过去和光辉的未来,从平凡的生活中和劳动者身上发掘诗意美,精心雕 镂出社会主义建设者晶莹剔透的心灵。荔枝蜜中杨朔借勤劳无私的小蜜蜂,对亿万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 子崇高礼赞。在蓬莱仙境里,他歌颂勤劳的家乡人民把“荒山秃岭的穷山沟, 变成林木苍翠的花果山”,1(P.155)歌颂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任常 山等烈士。在万丈高楼平地起中赞美那位那个守卫海峡的战士,“即使在冲 锋陷阵,斩将夺旗的当儿,又何尝不是建设?”E(47)小战士以苦为乐,把守卫 京都门户当作为“万丈高楼”打地基,显露出宽阔的襟怀。杨朔的这些作品反映 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4、,各条战线上的人民群众,怀着极高的热情坚韧不拔 的工作在岗位上,霸权主义、反动势力、自然灾害造成的种种困难,更加促进了 民众的团结,社会主义儿女昂首挺立,以大无畏的气概迎击逆流。作品没有正面 描写轰轰烈烈的斗争史实,却以革命者的情怀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总以 火一样的激情,诗一样的意境和语言,深刻细腻的展示着新中国的美,引导人们 更加热爱美好的祖国、光辉的岁月和英雄的人民,激励人民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 天而奋斗。这正是杨朔散文创作的主题,也是它能够征服人心和拥有巨大魅力的 思想因素。为了尽善尽美的表现这个主题,杨朔通过东风第一枝小跋提出了自 己的散文观:“当诗一样写疽他还认为,“好的散文就是

5、一首诗”,“在写散文时, 常常在寻求诗歌的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写的放 肆笔墨,总是像写诗一样,要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 章。”(P.38)杨朔的散文将诗意、形象、哲理三者熔于一炉,在现代散文百花争 艳的园地里,他是独秀一枝的新葩。诗的意境,即指诗的“意”与“境”的完美结合。境,即为风景、事物这 样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意正是作者借以抒情、明理将这种具体存在的东西经过艺 术加工,使之生动、形象、丰颖。简单的说,就是情与景、形与神、物与我的高 度统一。为了有意识的寻找诗的意境,营造出抒情诗一般优美的氛围,杨朔十分注重 对散文“文眼”的设置。雪浪花里展现在

6、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复杂繁多、异彩 纷呈的画面:现实与过去的场景,朗朗的话语与絮絮的交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及行动,客观的叙写和主观的感想,大海、礁石、浪花、晚霞、主人公红彤彤的 脸画面庞杂可其意境脉络清晰有致,这要归功于作者注意了 “眼”的设置。 这篇文章的“眼”即为结尾部分老泰山的一句话:“是叫浪花咬的。”这简短一句 话即是对开篇写景描写的深刻含意的解说,又为结尾的点题埋下伏笔,也把老泰 山高大结实、纯朴坚韧的形象淋漓的尽现。看似乱了的形被集中的神收拢起来, 形散而神凝。海市中“我”与舵手交谈中的一句话里的一个“寻”字,将海 市、海岛、仙境、人间、幻景、现实连接融汇在一起,使散文步入如梦如醉的

7、诗 乡。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熟读古诗文的杨朔也苦心力求 散文中情与景完美的交融。杨朔总喜欢把自己主观感情了无痕迹的藏汇于景物的 描写之中,景物会给读者一种鲜活的感觉,似乎在向倾向着缕缕情思。海罗杉 中祥述在井岗山毛泽东故居后墙跟的两棵树,一棵海罗杉,一棵凿树,实际是以 树写人,前者像海罗杉意志坚韧、充满生机,正是井冈山革命群众的化身;后者 如凿树风烛残年仍不失铮铮傲骨,正是老一辈革命者的写照。两棵树饱经沧桑后 蓦而新生,象征井冈山人民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后重见天日的历史,表达了对革 命者的敬仰之情。杨朔还特别善于运用中国古代诗歌中“切类以指事”、“依微以拟议”(P.602)

8、的比兴手法来创造散文的意境。他以诗人敏锐的感觉,精心体会出某些事物所包 蕴的细微之义,凭借丰富的情感,对具体形象进行选择、集中、加工,围绕它们 展开想象。于是,一篇鲜明的形象中浸含着内在神髓的散文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茶花无处不在,茶花红艳欲滴,茶花经久不衰茶花赋里通篇围绕着茶花 的形象来写,其间还通过联想,从茶花写到育花人;驰骋想象,甚至把儿童、童 子面茶花、祖国溶于一身,借茶花以喻祖国,有限的形象和无限的情思相辅相成, 构成了散文诗茶花赋的幽深境界。上面,谈及了杨朔散文在创造意境时的特色,他在散文中对结构布局和语言 上的揣摩更费心思。杨朔散文的结构既舒缓又集中。往往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选择一个

9、适当的落 笔点,既不开门见山,使人感到突兀;也不离题万里,造成下文的拖沓。然后, 文章曲折回环,条条归辏,逐步显现主题。野茫茫中写作者游锡兰国家公园, 先工于彩绘之笔让珍禽亮相,让异兽出没原始森林,起笔自然,似乎漫不经心, 但从老向导身上的刀伤这一环节便使行文曲径通幽,间接的表现主旨,控斥殖民 者的罪恶一一为野兽划保护公园,禁止狩猎,讲人道,却对大于天的人命毫不在 惜,一点儿不讲人道。精巧的结构岂能缺少丰美的语言,杨朔散文的语言十分注意精练,喜欢把大 量的口语语汇和书面语汇有机的统一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比如“脚步儿勤” “乍 起来”,“催生婆”,这些都是平易通俗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而“漫天搅

10、雪”, “水瘦山寒”,“花事”,“清亮”等都是精练生动的书面语汇。杨朔还善用比喻和 叠词的修辞手法给散文增添几分韵味。比喻之奇巧新颖,恰好可状难写之物。“秋 天的高空”(雪浪花)来比喻“老泰山”的神气,喻出了老泰山坦荡、爽朗、 深沉的性格;“用手使刀子削苹果”(永定河纪行)比喻工人灵巧的使用推土 机,喻出了工人胸中的自豪和欣喜。这些比喻的作用不在描形,而通过想象以传 神,在似虚似实间引发读者想象、品位,语言既贴切又深远。“疏落落”,“飘飘 洒洒”,“绿森森”,“翠盈盈”等大量的叠词在散文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具有 轻灵舒缓的节奏,更具有一种内在的抒情气息。杨朔的故乡一一山东蓬莱,其口语中就爱用

11、叠词,正是家乡的口语对他的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二、拨开华美的表壳,尝到的是淡然无味的果实,杨朔散文带给读者亦不 过是失真、片面的美繁华的表面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遗憾,曾几何时倍受推崇的杨朔散文也 有很大的不足。歌颂的主题,刻意的追求诗意,“物人一一理”的三段结构, 成就了杨朔散文,同样也束缚和阻碍了它的发展,今天以当代文学理论再读杨朔 的散文作品时,会有一种“新八股文”的感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朔的散文在内容上有朴实的一面,可惜他却忽略了散文内容最本质的一面 要全面、真实的反映生活。他的散文总是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作者为了 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所谓的哲理,在自觉

12、和不自觉地编假话、设计假故事。比 如雪浪花中,本是写几个姑娘海边嬉戏,很有生活情趣,突然来个老泰山就 是一句政治格言:“别看浪花虽小,就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咬烂”。在秋风萧瑟 中,他游长城,碰见一个不认识的旅人,就要求人家讲故事,两个人还讨论起长 城哭啊笑啊的事,还自言自语地背古诗,歌颂祖国,谈毛主席的诗,天真可笑就 像两个孩子。蓬莱仙境与海市这两篇20世纪50年代末的代表作中,作 者把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蓬莱打造成一个要什么有什么的仙境,人们生活的相当 的富足,人民公社十分理想,塑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几近共产主义的社会。人 们常说,杨朔是一个真诚的作家,我相信。杨朔对党、对领袖、对人民、对社会 主

13、义的热爱和对国民党、对蒋介石、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仇恨,这一切都是发自内 心,决不会作伪。以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素养,这也是唯一的选择。但作家的真 诚就一定能保证作品内容的真实么?真诚的参照是自我,而真实的参照却是现实。当读着杨朔这些五十年代末、 六十年代初最响亮的作品时,脑海里就会现出反右、大跃进、大饥荒的镜头,谁 都不能不对杨朔散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一幅幅美丽纷呈的画面,境界高深的 人物,到底是虚构的还是实在的呢?或许,杨朔所写的人、事物、情景在某些特 定的时间或地点确实存在过。问题是,当杨朔一遍遍地复制和渲染着那些他所见 所闻的美丽动人的局部景象时,却对更大范围的社会灾难无动于衷或者视而不

14、见,在他的作品中甚至连一丝阴霾、一缕云烟都没有留下,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他 的真诚了。不过,杨朔以散文的形式说假也不足为奇,因为当时整个一代人,一 个国家,一个党都陷在假话之梦而不觉醒。例如大炼钢铁,粮食亩产万斤,人人 说,人人信,还登在报纸上,写在书本中。任何时代,都有为政治服务的文学, 那个时代更是走向了极端。杨朔散文的虚假,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 社会处境的尴尬:在强大的文化压力下,逃避个性,逃避真实,投降多数,投降 虚构,投降神话。这是绝大多数生性懦弱的中国作家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无 论是出于全身避害的精明打算,还是对于政治强权的无奈,都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个性的悲剧,散文的悲剧

15、,新文化的悲剧。诗意是杨朔引以为傲的创作风格,而刻意的诗化,其作品基本上保持清新俊 逸、含蓄婉丽的格调,因而缺乏多姿多彩的色调。香山的红叶、八达岭的长城、 泰山的红日、南疆的茶花、荔园的蜜蜂,深山里公社化的投影,海市仙境般的生 活,还有老向导、老泰山那样革命造就的红色标准公民皆是一片离现实太远 的美丽,不像衣食住行那样被人们挑剔与更新,虚幻、象征、不切实际的散文风 格毕现无遗。杨朔对现实的矫饰和浮夸,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百年 少见的大饥荒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是在反映生活,可谈太阳只言早晨的温柔艳 丽,不写中午的炙热烤人;写水只道秋波荡漾,不说恶浪狂涛;说战争只述鲜花 凯旋,不白流血

16、牺牲如此片面的反映生活,就必然将作品置于无边无际、虚 幻、象征的诗意美之中。反观其他作家,就说朱自清吧,他的散文总体看是清新 婉约、纯正朴实,但每篇作品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背影体现朱自清蕴藉 真情的抒情风格;看花是朱自清风趣的表现;荷塘月色则充满着诗情画意; 执政府大屠杀记则饱含着作者深深的忧愤。再回来品位杨朔,永不变的诗意, 始终相似的内容。读杨朔散文最好只读一篇,读多了就如琼瑶的言情小说,索然 无味,寡如清水。杨朔的散文采用相同的结构,艮即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风景中活动着的平 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与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颂歌。“物 人一一理”的三段式结构使杨朔散文不直不露,云遮雾罩,有一种迂回之 美。初读其文时,我们会觉得很有韵味,但仔细品位之后,便会一种做作、生硬 甚至别扭之感。这三段结构中有着两次组合: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