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79971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我多年来对易俗社的组建和编、导、演人员发表了不 少传略式文章,但对该社在秦腔音乐的衍变方面很少发表见 解。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我认为易俗社虽然对秦腔事业的 发展繁荣功绩卓著,有口皆碑,但在培养秦腔音乐人员上却 有缺欠和失误(主要指1912 1948年间)。在解放前的数 十年里,由于没有招音乐专业的新生,就收了社会上的乐人 (多为盲人)从事演奏。由于这些人只背工尺谱而不识简谱, 所以排戏时尽管用的是新本,陈雨农、党甘亭、田畴易、刘 迪民、张秀民等教练也苦苦构思新曲、新腔(如双锦衣? 数罗汉、杨氏婢、庚娘传、昆阳战、琴箭飞声等 戏中都有新腔),但对学员传授时仍然是教练念、

2、学员听, 教唱者和学唱者都是采用把心默中的唱腔、过门翻为工尺谱 腹谱的办法来排练的,搞伴奏的琴师更不能例外。记得曾有 这么一个笑话:有一回,易俗社演职人员坐大卡车去宁夏演 出,车满路险,司机胆战心惊地驾车在六盘山上翻越慢驰, 但耳边总听车上有人“尺工反”、“反五六”地念个不停。这 位司机特别忌讳不吉利的字音,就忍不住喊:“不要翻了! 翻一次就不得了,还敢翻五六次呢!”足见老“工尺谱” 留给人的印象有多深。早在易俗社文武场面的主奏人员中,盲人及弱视者为数 不少,如人称“薛瞎子”的薛XX,还有孙望明、张万荣、 王振才、王正坤、盖益民、杨余良、施静修、王炳奇、魏天 保、周运华等。同文场相比,武场的人

3、手颇为硬梆,有鼓师 (人称打板的)荆永福(荆生彦胞兄)、吴雄志、胡鸿正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从演员改习司鼓的优秀人才,如杨 觉民、李天华、张安易、周赞易、雒德华、杨兴华、马文易 (扬琴)等。由于这些人熟悉戏曲程式和秦腔锣鼓经(点), 因而演奏技艺尤佳,在他们之中,杨觉民更为突出。杨觉民曾得到京剧教练唐虎臣的亲传,易俗社所演半文 半武的京剧,都由他来司鼓。他使秦腔的锣鼓经吸收京剧成 份,丰富了锤法,改造、发展了秦腔锣鼓经,使其更臻完美。 杨觉民有一定文化基础,书法亦精,能写一手赵孟眺体字, 谦恭思进,细心好学,对秦腔打击乐的发展、衍变颇有建树, 也传了不少后生,堪称秦腔乐行一位杰秀。李正敏

4、先生生前 多次在座谈会上讲:“易俗社文场面(弦乐)不行,武场面 (打击乐)秦腔无人可比得上,尤其杨觉老的锤法的精巧, 点点的清晰,包戏包人,品艺堪为师表!” 1952 年全国戏曲 会演时,李正敏、封至模力荐杨觉民为西北演出团的主鼓师。谈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把易俗社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好 几代鼓师、乐师们的从艺事迹介绍给当今的演艺人员和广大 读者,供他们在研究和总结秦腔音乐改革的成败得失时参考 以利把秦腔艺术的整体水平推向前进。1921 年易俗社赴汉口驻演一年零七月之久,演出了大量 的新编剧目及传统剧目,其司鼓为胡鸿正和荆永福,板胡为 “薛瞎子”师傅。说起这个薛师傅,刘毓中生前曾说过:“他 虽然眼盲

5、心里却聪灵的很,凡是陈先生(雨农)哼出的唱腔 新段,他一听就能演奏的很得体。”他在武汉演奏的新编剧 目,琴声很有色彩,受到陕、甘、晋客商及当地观众的称赞。1934 1935年,在封至模主持下,上海百代唱片公司 在西安阿房宫电影院为易俗社录制了几十张唱片,计有:王 天民的蝴蝶杯?洞房、黛玉葬花、杨贵妃、少华山、 颐和园、柜中缘;耿善民的燕山恨?崇祯劝捐、淝 水之战?谢安游山、牧羊卷(即放饭,与高符中合录)、 四郎探母(与高符中合录)、汾河湾(与高符中合录); 王月华的竹影斧声?修书、藏舟(与杨令俗合录);雒 秉华与王月华的走雪山、辕门头帐;黄执中的杨氏 婢;杨令俗的关中书院;陈雨农的断桥;赵杰民

6、的 铁兽图;李可易的男绑子;萧润华的打柴劝弟; 米钟华的春秋笔;还有马平民的玉虎坠?打房等。以 上剧目的司鼓均为杨觉民,板胡为孙望明。19341937年,易俗社两赴北平演出,所演大小新编 及传统剧目均为杨觉民司鼓、孙望明操板胡、张万荣吹笛子、 宋老五拉二弦。1941 1943年,易俗社两次应邀赴宁夏演出,亦为杨 觉民司鼓、孙望明操板胡、张万荣吹笛子、宋老五拉二弦, 新聘乐人赵志廉、赵志杰兄弟俩分操三弦及二胡。1952 年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时,西北演出团演出的游 龟山、卖画劈门由杨觉民司鼓、王东生(渭南秦剧团) 司板胡。打柴劝弟司鼓卫振伯、板胡王东生、笛子张全 杰、二股弦王兴功、二胡吴茂林、三弦

7、姚伶。其它剧目如大 家喜欢、一家人、十二把镰刀等司鼓为田英才,板胡 王东生、肖炳坤(后改肖炳)。其它剧目为西北戏曲研究院 乐队和游龟山剧组乐队联合伴奏。1949 1950 年,田益荣、杨公愚先后到易俗社抓“三 改”(改人、改制、改戏)工作,之后,吸收了张宝华(板 胡)、栗怀印(司鼓)、李敬(大提琴)、郑特望(板胡)、李 少波(司鼓)、王孟海(三弦)、王兴功(二股弦)等一批演 奏人员,改变了盲人占领头把的局面。以后,又把王振才调 西藏,盖逸民调延安,王正坤调临潼任板胡教师(王振才在 1950 年市文代会期间为王文鹏伴奏的辕门头帐至今盛传 于世)。1956 年易俗社训练班招收学员,所招学员中除演员

8、外还 有音乐方面学员,出科的有姜云芳、卢东升、李敏军。此三 人又先后被保送去省戏校及西安音乐学院进修,成为能演奏 能作曲的佼佼者。同期出科的还有卫镐京、杨玮、薛兴忍。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于桂荪、田坤治、郭晓辉、王亦工以及西安市戏校毕业的赵玉庆、张平利、张建军、栗军号、杨秉 礼等亦先后到社。易俗社还招生培训了卫新民、李二平、王 群英、栗小潮、王成义等音乐人才。上述一批又一批新的音 乐工作者充实易俗社,彻底改变了以盲人和乐人为主的乐队 人员结构。他们不仅能演奏各种中西乐器,还能作曲、配器, 改进并发展了秦腔曲牌和行弦技巧,丰富了剧目的表现力和 艺术感染力,开创了秦腔音乐的新面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一代崭新的音乐人才注入易俗社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社, 使近百年的老树生机再现,红花满枝,真可谓:艺术臻新境, 层楼更攀登!易俗社新老音乐工作者功不可磨,易俗社的艺术事业前 程似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