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中的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79871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中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铅山一中 刘卫林摘 要】: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出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本文就“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设计及构建一个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分析思考。【关键词】: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2、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这些问题一直让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感到困惑。作为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握信息技术课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偏重技能的特点,把握信息技术课属文理交叉学科、偏重理的特点,把握信息技术课是综合应用学科的特点,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我们要因地制宜,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一、“任务驱动”概述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某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其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

3、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它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出发,将教者、学习者、教学环境三者融为一体,构建探究教学的氛围。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

4、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我将每5-7人为一组每个班级分成8小组,并各设一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员的纪律问题、解决学习疑难问题、组织策划组内活动、上报老师一些无力解决的问题

5、。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堂任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老师根据各组表现打分,提高协作学习能力,形成各组竞争意识。二、设计驱动任务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是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教学下,在教师知道下的学生构建学习过程。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以完成任务为过程,更注重授之以“渔”。即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这样就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

6、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在学习材料中获取知识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任务只

7、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设计任务时,应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小学生辨别能力还不高,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渗透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便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温州小吃的任务。在

8、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自画像赠送朋友” 、“母亲节贺卡”等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环境保护”、“禁毒”等内容的任务。在学习多媒体制作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山水温州”、“我爱我家”等专题的任务。“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

9、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三、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1、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

10、“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

11、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分析任务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

12、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优势特长,让每位学生

13、都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课本小栏目补充知识,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必会产生诸多疑问,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提示相互协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4、评价检查 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中加强巡回检查和辅导,随时保持师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相机调控,并根据实际

14、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绩,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展示,既是对该生肯定,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增进学生间信息交流。一般来说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看,可以采取两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求每位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后上传至教师机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后一堂课公布前

15、堂课每生课堂成绩,纳入期末成绩部分,实时反馈,从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5、适当娱乐最后十分钟设定为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下载并共享文化部公布的首批适合未成年人的15款网络游戏及部分益智游戏,转移学生对网上暴力、打斗等游戏的依恋,推荐一些读书类、学生论坛类、教学类、新闻类等网址供学生浏览,并开启网络爸爸软件隔绝不良网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会发现,学生们认真投入地完成课堂任务,积极为小组争光,心满意足地自由活动,那正是任务驱动所预期达到的。四、总结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第3期3、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