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常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74924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型肝炎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乙型肝炎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乙型肝炎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乙型肝炎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乙型肝炎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乙型肝炎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型肝炎常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型肝炎医学常识一、危害与传播1、 慢性乙肝的全球性负担 3.5亿慢性乙肝病人 我国 HBsAg 阳性率为 9.09% 每年 1 百万人死于肝衰或肝癌 全球第9 位死亡原因2、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比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强100倍 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造成乙肝慢性化,后者继续发展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3、乙肝传染源 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 携带者均为传染源。 HBV 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故仍以血传播为主。 HBsAg 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染性

2、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 、HBV-DAN 阳性者传染性强。4、 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医疗器械等)性传播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伤口、共用刀具、消化道粘膜破损或溃疡等)5、哪些途径不会传播乙肝?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和消化道传播是不太可能的?蚊虫叮咬一般不传播乙肝病毒。6、高危人群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吸毒者性传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医护人员二、病因与临床1、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 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 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 来辨认,并发生反应。、

3、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 攻击已感染 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 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 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 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体 和平共处”乙肝病毒携带者。三、检查项目1、HBV感染者应该检查的项目1)、肝功能(主要为谷丙转氨酶ALT)2)、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冰 HBV-DNA派两对半:抗原抗体外膜HBsAg HBsAb核壳分泌蛋白一一HBeAgHBeAb核壳结构蛋白一一HBcAb3)、肝组织病理学检

4、查2、HBV-DNA的意义DNA是基因,因此HBV-DNA是HBV的遗传物质,当HBV侵入肝细胞后, 就会以HBV-DNA为模板,合成新的HBV颗粒并释放入血,故HBV-DNA是 了解体内病毒数量和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可用于判断抗病毒治疗的效 果。3、乙肝两对半意义如何?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临床意义十一十一十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 大三阳十一一十十现症感染者,传染性低, 小三阳十一一一十现症感染者,传染性低一十一十十乙肝恢复期,必要时查HBV- DNA一十一一十既往感染过,不需再注射 疫苗一一一一十既往感染过,需再接种疫 苗一十一一一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4、肝

5、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意义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金标准”:? 明确诊断? 衡量肝脏炎症活动度? 衡量纤维化程度? 决定治疗方案,预测药物疗效四、乙肝的治疗1、急性乙肝的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避免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避免病情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慢性肝炎2、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慢性乙肝的治疗措施应包括: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调节免疫功能一一激发免疫功能,促使机体免疫细胞清除病毒。心理、对症治疗一一保肝、降酶。目前认为,形成肝炎慢性化主要是由于病毒持续感染,且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 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3、慢性乙肝的治疗目的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病

6、毒清除减轻肝脏炎症及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缓解、减轻临床症状4、HBV携带者的处理原则五、乙肝的预防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根本措施接种对象:-新生儿(WHO已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其他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血液透析者,吸毒者、 医务人员)2、管理传染源? 加强对 HBV 携带者的管理,禁止献血,不宜从事托幼工作,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及分泌物污染公用物品,不共用理发刀具、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具。3、切断传播途径阻断母婴传播加强环境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避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防止性接触传播输血管理: 加强对输血员的筛查,大力提倡义务献血,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的指征。防止经微量血传播的医源性感染医院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