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730306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zz论文调皮的孩子(参考仅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皮”幼儿如何进行教育 何谓“调皮”幼儿,这里指的“调皮”幼儿是指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在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调皮幼儿,他们人数不多,但“作用”可不小。 对于这样的幼儿老师大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即冷落这些孩子,活动时不让他们参加,上课时将他们置于一角,或者动辄就批评。其结果呢,非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所谓的“调皮”幼儿有什么共同的行为表现特征?造成这些幼儿“调皮”的原因何在?如何进行教育?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将为教师正确对待“调

2、皮”幼儿提供科学依据,也将有利于改善幼儿间的关系,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做了如下调查:一、调查研究的步骤 本次调查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表有两种,一种由老师根据个人的看法,认为本班有几个“调皮”幼儿就填几份调查表。另一种由教师所调查幼儿的相应家长填写。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寻找所谓调皮幼儿的共同行为特征及形成原因。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为依据,运用行动研究法,探讨正确对待“调皮”幼儿的有效方法。二、调查对象 调查研究对象是本园12个班级(小班3个,中班4个,大班5个)的60名所谓调皮幼儿,其中男孩子49名,女孩子11名。三、调查结果(一)“调皮”

3、幼儿共同的行为表现特征1、从教师对“调皮”幼儿行为表现特征的看法的调查结果看,老师眼中的“调皮”幼儿所具有的共同行为特征是:精力旺盛、活动量大(77.65%),注意力不集中(75.29%),自制力差(80.00%),霸道(63.53%),常做出意想不到的事(71.76%),常回答问题(58.82%)。2、从家长对“调皮”幼儿行为表现特征的看法的调查结果看,家长眼中的被老师确定为“调皮”幼儿(家长不知道)的孩子所具有的共同行为特征是:精力旺盛、活动量大(91.76%),爱发脾气(58.87%),淘气(71.76%),常向家长提问题(85.88%),“鬼点子”多(60%),自尊心强(57.65),

4、批评时会顶撞大人(65.88%)。 (二)“调皮”幼儿在园与在家的不同行为表现 从“调皮”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行为表现的比较结果看,“调皮”幼儿在精力旺盛与活动量大、“鬼点子”多、经常提问题、批评时会顶撞等四个方面的行为表现在家与在园比较具有差异,在家这四个方面比在园更为突出。而在攻击性强、较霸道、喜欢做“恶作剧”等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在园与在家相比差异极其显著,在园这三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各年龄班“调皮”幼儿具有的共同行为表现 对不同年龄班“调皮”幼儿的共同行为表现的分析结果表明,小、中、大班“调皮”幼儿在精力旺盛与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鬼点子”多等四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没有什么

5、统计意义上的差别。(四)不同性别的“调皮”幼儿的行为表现特征 对不同性别的“调皮”幼儿的行为表现比较发现,男女“调皮”幼儿在“精力旺盛、活动量大”、“自制力差”、“常做出意想不到的事”、“常回答问题”、“常问些奇怪的问题”、“批评时会顶撞”、“爱搞恶作剧”等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调皮的女幼儿在“注意力不集中”、“霸道”、“鬼点子多”这三个方面比调皮的男幼儿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男调皮幼儿在“破坏性”、“游戏时常捣蛋”、“常玩打仗”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另外,在所调查的60名“调皮”幼儿中,有49名是男孩子,占81.67%,而女孩子只有11名,仅占18.33%,两者差距很大。三、分析与讨论(一)家

6、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是造成幼儿调皮的重要原因1、放松型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看成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的希望。孩子成了家中的宝贝,成了父母生存的意义。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他们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更多地表现为攻击性强、霸道、难以遵守常规、活动频繁等特征。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祖辈由于年龄及所受文化影响的关系,更是无原则放松,加剧了孙辈调皮行为。 2、专制型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持这种态度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隶属品。受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这些孩子在家中根

7、本无地位和权利可言,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伴随而来的是棍棒与漫骂,根本没有分辩的机会。生活在这种“暴君式”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压抑,产生了“怨气”,到了幼儿园,其他幼儿往往成了他们的“出气筒”。调查表明,这样的孩子往往具有双重性格,在家与在园判若二人,因而当教师向家长反映其孩子在园的调皮表现时,家长往往不相信。3、限制型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中国传统的社会民众意识,总是把好孩子看成是听话的、文静的、安分守己的。正是在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下,说话不能笑。这些清规戒律与孩子天性无拘无束、活泼好动是格格不入的,必然引起幼儿的反抗,表现出更强烈的好动、好奇、不听话、不守纪律等特征。(二)教师不科

8、学的教育态度加剧了幼儿的调皮程度 调查表明,虽然有的老师承认“调皮”幼儿很聪明,但由于“调皮”幼儿常做出一些在老师看来是异常的事,惹老师生气,甚至影响老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而有34.12%的老师认为,“调皮”的幼儿越少越好。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调皮”幼儿经常遭到老师的斥责、压制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老师也曾想改变“调皮”幼儿,但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可能有:一是教师对教育的反复性、长期性、复杂性缺乏心理准备,缺乏教育耐心。因此,当孩子重犯错误时,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这种做法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幼儿更加调皮,更具反抗性。二是老师对形成幼儿调皮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就事论事,不能找

9、到问题行为的“病因”(当然,不少行为是属于正常的年龄特征的表现),也就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于消除“病根”。有的老师,当“调皮”幼儿做错了就立即批评,既没有了解原因,更没有给幼儿申辩的机会。(三)对“调皮”幼儿的调皮行为应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于“调皮”幼儿的行为表现,不少老师往往不加认真、客观的分析,以成人的眼光和行为准则看待幼儿,把幼儿的淘气、调皮、喜欢搞“恶作剧”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随意贴上“坏孩子”,“儿童多动症”等标签,这势必对幼儿的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老师们能静下心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调皮”幼儿的调皮行为,就不难看出“调皮”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没有什

10、么两样,只是有些程度上更强烈一些;并且许多“调皮”行为有其可贵之处,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反映出有主见,好争斗体现有进取心,“恶作剧”蕴藏着创造性等等。当然,如果这些表现不分场合、时间,而且强度过大,我们必须进行引导与教育。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看,幼儿大脑皮层尚未成熟,兴奋过程大于抑制过程,大脑对动作、各器官的控制精确性还很差。因此,幼儿表现出来的多动、精力充沛、自制力差、常做出意想不到的事等行为就是很正常的。 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看,34岁幼儿正处于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和各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幼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自尊心强,独立意识明显

11、,对成人的要求不再那么百依百顺,有时甚至会反抗、顶撞。这在习惯于幼儿听从自己命令的成人眼里无异于“叛逆”。成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不加考虑而加以压制。如果我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会对幼儿的这些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幼儿健康地发展。五、改善幼儿“调皮”行为的几点教育对策(一)家园有效配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 我们在调查及平时的交谈中发现,在不少“调皮”幼儿家长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传统育儿观根深蒂固,有的文化水平极低,有的性格粗暴、教育手段单一,有的则存在着家庭危机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婉转、灵活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如多次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所有家

12、长参加,由于是全体家长都参加,那些“调皮”幼儿的家长就不会觉得是专门针对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也就乐意接受。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帮助、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调皮”幼儿家长的联系中,我们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同时,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尽可能使家园的教育一致,共同转化“调皮幼儿”。 (二)理解尊重幼儿,给“调皮”幼儿更多的爱。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都渴望被理解和尊重,调皮的幼儿也不例外。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

13、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儿童。”那么,只要教师能给孩子无私的爱,公正的爱,教育那些“调皮幼儿”就不再困难了。(三)强化优点,淡化缺点,发现利用“调皮” 幼儿的“闪光点” 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教师在

14、教育调皮幼儿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优点,淡化缺点,以强化优点来帮助幼儿克服缺点。因为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更何况是幼儿。强化优点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有可能使他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教师平日要善于观察发现调皮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对其优点或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其缺点教师装在心里,但不要在其它幼儿面前过分强调、夸张,促进他们有效的、良好的发展。同时,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调皮”幼儿当然也不例外。只要教师以平静的心态,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些“调皮”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比如: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抓住他们的

15、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四) 创造条件,多给“调皮”幼儿表现的机会 “调皮”幼儿往往“精力过剩”,他们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体内的“剩余精力”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因此,成人一方面应创设条件,允许幼儿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出来,如他们跑、跳、动,带他们开展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游戏,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等等。同时,对特别好动的幼儿给予特殊关照,让他们比其他小朋友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活动。另一方面,成人应善于把幼儿的“调皮”行为引导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以减少幼儿因“发泄”而出现的破坏性、攻击性等不良表现。如幼儿好问、好探索,成人应尽可能启发幼儿开动脑筋,通过想一想,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欲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组织他们去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吵闹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一旦幼儿有事可干,就不会再胡闹、“瞎跑”了。(五)重视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由于生理、教育、年龄、个体发展、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调皮”幼儿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调皮”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是教育“调皮”幼儿的重要对策。对于“活动量大、自制力差”的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