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504171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练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2018年2月2日3日,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 改善生态环境质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据此回答第1题。1. 材料中的环境的主体(中心事物)是()A.人类B.生物C.地球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 能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生产活动是()A. 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3. 渔民出海捕捞是利用自然环境的()A. 供给服务B.调节服务C.文化服务D.支撑服务A.内圆B.外圆C.箭头D.箭头5. 下列人类

2、活动能用图中箭头表示的是()A,废弃物B.生存空间C.物质和能量D.消费活动6. 若箭头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表示()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C.极冰融化D.海水膨胀卜.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 图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8. 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B.C.D.2020年7月2日,由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 心,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共同承办的2020年“全国低碳日” 主场活动于多家线上平台播出。作为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由中

3、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 办的第十一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展,也首次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和屏幕前观众见 面。今年把展搬到线上,既是应对突发疫情的需要,也希望通过新的探索给大家带来更多惊 喜。号召人们从这场线上公益展开始,迈出改变的步伐,从自身做起,从一件件低碳小事做 起。据此回答910题。9.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主旨重在强调()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扩大绿地面积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10. 首都钢铁公司已基本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首钢的搬迁最有利于改善北京的 ()A,大气质量B.交通C.水质D.水土流失11. 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

4、),P1答下列问题。人口/10乙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中:业 育铜器铁器世券 时代时代纪:4公兀纪熊7654321500 000 1OOOO 8 000 6 000 4 000 2 0000 距今/年图甲图乙(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破坏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功能的农业生产活动。(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18年12月25日,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2018年全国卷)发布。该报告基于 学界对绿色GDP的界定之核心内核,充分考虑到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损 耗,以GDP、人均GDP、绿色GDP、人

5、均绿色GDP、绿色发展指数5个指标,综合呈现了全国 内陆31个省自治区市的绿色发展情况。据此回答1213题。12. 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色农业产值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来实现B. “绿色GDP”的含义之一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C. “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D. “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3. 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 耕之前再挖掉,这种做法的好处是()A. 涵养水源B. 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C. 农民忙于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没

6、有时间I).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2017年3月22日是第25个“世界水日”,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结合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完成1415题。14. 我国工农业生产受缺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D.华北地区15. 有利于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给服务问题的人类活动有()跨流域调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缩小工农业 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 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技术 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A.B.C.D.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

7、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 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 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哈尼梯田(元阳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2) 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3) 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参*考*答*案._1. A K由题目可知本题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2. C KA、B、【)选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 起来;C选项表达

8、的人类活动目的是防止风沙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得周围环境和 人类活动相协调技3. A K海洋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提4. A 5. A 6. B K第4题,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 示物质和能最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 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第5题,消费 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表示:自然环境向 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表示。第6题,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 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

9、候变暖的人类活 动。J7. C 8.B K第7题,从图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 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8题,图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 图既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 求人地和谐,故选B。9. B 10. A K第9题,“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是善待自然的做法,能够实现人类与 环境关系的和谐统一。第1()题,首钢对所在地区大气、水源会造成污染,此外还会造成固 体废弃物污染,加剧城市交通紧张,但最严重的还是大气污染,因此首钢搬迁有利于改善大 气质量耘11. 如解析威 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

10、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 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 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0答案脂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 放火烧山;围湖造田。(3) 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12. D 13. D K第12题,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绿色GDP”的内涵。第13题, 北京冬春季节风大,气候干旱,易发生沙尘天气。14. 1) 15. A K

11、第14题,华北地区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多,且水污染、水浪费严重。第15题,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要从“开源” 一 跨流域调水和“节流”一一节约用水两方面着手舟16.皿:解析 第(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 是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自然要素;哈尼梯田是人 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加入 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第 (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 作和取水不便;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自然灾 害。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放了生产力,梯03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 文化。0答案 自然环境要素: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社会环境要 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2) 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3) 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