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44080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压控制系统(王春行编)课后题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思考题1、为什么把液压控制阀称为液压放大元件?答:因为液压控制阀将输入的机械信号(位移)转换为液压信号(压力、流量)输出,并进 行功率放大,移动阀芯所需要的信号功率很小,而系统的输出功率却可以很大。2、什么是理想滑阀?什么是实际滑阀?答:理想滑阀是指径向间隙为零,工作边锐利的滑阀。实际滑阀是指有径向间隙,同时阀口工作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小圆角的滑阀。4、什么叫阀的工作点?零位工作点的条件是什么?答:阀的工作点是指压力-流量曲线上的点,即稳态情况下,负载压力为Pl,阀位移Xy时,阀的负载流量为ql的位置。零位工作点的条件是q =p =x =0。l l y5、在计算系统稳定性、响应特性和稳态误

2、差时,应如何选定阀的系数?为什么?答:流量增益七=普,为放大倍数,直接影响系统的开环增益。y流量-压力系数K =- aqcdp,L直接影响阀控执行元件的阻尼比和速度刚度。压力增益K=| p dxy当各系数增大时对系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表示阀控执行元件组合启动大惯量或大摩擦力负载的能力稳定性响应特性稳态误差K1ik1rK1TkK1ik1r7、径向间隙对零开口滑阀的静态特性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研究实际零开口滑阀的泄漏特性?答:理想零开口滑阀K =0,K =8,而实际零开口滑阀由于径向间隙的影响,存在泄漏流量K c0 =兀r2W,两者相差很大。c理想零开口滑阀实际零开口滑阀因有径向间隙和工作边的小圆

3、角,存在泄漏,泄漏特性 决定了阀的性能,用泄漏流量曲线可以度量阀芯在中位时的液压功率损失大小,用中位泄漏 流量曲线来判断阀的加工配合质量。8、理想零开口阀具有线性流量增益,性能比较好,应用最广泛,但加工困难;因为实际阀 总存在径向间隙和工作边圆角的影响。9、什么是稳态液动力?什么是瞬态液动力?答:稳态液动力是指,在阀口开度一定的稳定流动情况下,液流对阀芯的反作用力。瞬态液动力是指,在阀芯运动过程中,阀开口量变化使通过阀口的流量发生变化,引起 阀腔内液流速度随时间变化,其动量变化对阀芯产生的反作用力。习题1、有一零开口全周通油的四边滑阀,其直径d=8x10-3m,径向间隙孔=5x 10-6m,供

4、油压力ps=70 x 105 Pa,采用10号航空液压油在40 C工作,流量系数Cd=0.62,求阀的零位 系数。解:零开口四边滑阀的零位系数为:零位流量增益K 0= CdW I匕零位流量-压力系数KC0 =零位压力增益KP0冗r2C将数据代入得K = 1.4mK = 4.4 x 10-12 m3,s - PaK0 = 3.17 x1011 Pa/m2、已知一正开口量 =0.05x10-3m的四边滑阀,在供油压力ps=70x 105Pa下测得零位泄露流量qc=5%诅,求阀的三个零位系数。解:正开口四边滑阀的零位系数为:零位流量增益Kq0qCU零位流量-压力系数KC0零位压力增益K =言0 =窖

5、 po K Uc0将数据代入得K =1.67m2/sK = 5.95 x 10-12 m3. s - PaK 0 = 2.8x10ii Pa m第三章思考题1、什么叫液压动力元件?有哪些控制方式?有几种基本组成类型?答:液压动力元件(或称为液压动力机构)是由液压放大元件(液压控制元件)和液压执行 元件组成的。控制方式可以是液压控制阀,也可以是伺服变量泵。有四种基本形式的液压动 力元件:阀控液压缸、阀控液压马达、泵控液压缸和泵控液压马达。4、何谓液压弹簧刚度?为什么要把液压弹簧刚度理解为动态刚度?4p A2答:液压弹簧刚度K = l,它是液压缸两腔完全封闭由于液体的压缩性所形成的液压h Vt弹簧

6、的刚度。因为液压弹簧刚度是在液压缸两腔完全封闭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实际上由于 阀的开度和液压缸的泄露的影响,液压缸不可能完全封闭,因此在稳态下这个弹簧刚度是不 存在的。但在动态时,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泄露来不及起作用,相当于一种封闭状态,因此 液压弹簧刚度应理解为动态刚度。习题1、有一阀控液压马达系统,已知:液压马达排量为Dm=6x10-6m*d,马达容积效率为 95%,额定流量为qn=6.66x10-4mZ,额定压力Pn=140x 105Pa,高低压腔总容积 丫=3 x10-4m3。拖动纯惯性负载,负载转动惯量为J t=0.2kg - m2,阀的流量增益 Kq=4m2,流量-压力系数Kc=1.

7、5x 10-16 m3S.Pa,液体等效体积弹性模量 Pe=7x 108Pa。试求出以阀芯位移xv为输入,液压马达转角。m为输出的传递函数。解:由阀控液压马达的三个基本方程Q = K X - K PQ = D sO + C p + 匕 sPL m m tm L 4P L ePD = Js20Ke可得对=j (K + c )一Vct t S3 +tc1 S2 + s邛 D 2D 2e km马达的容积效率门=且 Aq = Ct Pn得 C = qn(1气)=2.38 X10-12 m3.s - Patm pn,/ e6.67 x105代入数据得 5K s(5.95X10-4S2 +1.32x10-

8、2s +1)2、阀控液压缸系统,液压缸面积A =150x10-4m2,活塞行程L=0.6m,阀至液压缸的连接 P管路长度l=1m,管路截面积a=1.77x 10-4K2,负载质量m2000kg,阀的流量-压力系数 K=5.2x 10-12m/pa。求液压固有频率气和液压阻尼比Ch。计算时,取Pe=7x 108Pa, P MM解:总压缩体积 V = A L + al = 9.177x10-3m3 t pA2管道中油液的等效质量m= alp a- = 1106kg液压缸两腔的油液质量m1 = Ap -Lp= 7.38kg则折算到活塞上的总质量m; = mt+m0+m1 = 3113kg所以液压固有

9、频率 =JVK2 =148.5rad/s t tK : P m,, 液压阻尼比匚h = A v V七=5.34 x10-3p t4、有一四边滑阀控制的双作用液压缸,直接拖动负载作简谐运动。已知:供油压力ps = 140x 105Pa,负载质量mt = 300kg,负载位移规律为Xp = 乂皿sin w t,负载移动的最大振幅xm = 8x10-2m,角频率w = 30rad/s。试根据最佳负载匹配求液压缸面积和四边阀的最大开面积巧乂。计算时,取C = 0.62,p= 870 kg m3。Xm解:负载速度l = Xp二xcost负载力 F = m X = -m x s 2 sin st 功率 n

10、=F/Li=2mtS3X2 sin2stc 冗则在2七二时,负载功率最大最大功率点的负载力F*=EmtXmS 2最大功率点的负载速度U=x2 m故液压缸面积A =pF *2P3 s=1.64 x 10-3 m2由于最大空载流量qm=寸3A u*=CWd ,m总A u*= 6.13 x 10-5 m2 P可求得四边阀的最大开面积Wx Vm第四章思考题1、什么是机液伺服系统?机液伺服系统有什么优缺点?答:由机械反馈装置和液压动力元件所组成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机械液压伺服系统。机液伺 服系统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容易维护。2、为什么机液位置伺服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由液压动力元件的特性所定?答

11、:为了使系统稳定,Kv 气,因而可以认为液压固 有频率就是综合谐振频率。此时系统的稳定性由液压固有频率h和液压阻尼比c n所限 制。有些大惯量伺服系统,往往是sh,此时,综合谐振频率就近似等于结构谐振 频率,结构谐振频率成为限制整个液压伺服系统频宽的主要因素。2)半闭环系统如果反馈从活塞输出端X引出构成半闭环系统,此时开环传递函数中含有二阶微分 P环节,当谐振频率与综合谐振频率3靠的很近时,反谐振二阶微分环节对综合谐振有 s2n一个对消作用,使得综合谐振峰值减小,从而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习题1、如图4-15所示的机液位置伺服系统,供油压力Ps= 20x 105Pa,滑阀面积梯度W = 2X10

12、-2m,液压缸面积Ap= 20x10-4m2,液压固有频率oh = 320ra/,阻尼比 匚h = 0.2。求增益裕量为6dB时反馈杠杆比K = +为多少?计算时,取Cd= 0.62, 2P= 870%3。解:由图可得:X = k x 一k xv i i f p其中 k =i_=2k =如i lf lk又因为 k = 一20lg 2。0h hkg = 6dB所以 k = v p = 0.22 f k q2、如图4-16所示机液伺服系统,阀的流量增益为Kq,流量-压力系数Kc,活塞面积Ap, 活塞杆与负载连接刚度Ks,负载质量ml,总压缩容积匕,油的体积弹性模量P e,阀的输入位移xi,活塞输出位移xp,求系统的稳定条件。解:由图可知,该系统为半闭环系统,且半闭环系统的稳定条件为Kv*上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