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435708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1二、思路和目标31总体思路42战略目标6三、重点任务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

2、科技队伍建设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1(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47四、保障措施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

3、革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531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十一五”科技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一、形势与需求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

4、迅猛,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把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实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五年我国必须切实将科学技术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十五”期间,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我国科技工作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在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促

5、进产业技术升级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成功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专项,取得了一批以“神六”载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稻、高性能计算机、SARS疫苗、量子纠缠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到2005年,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3%,从事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20万人年,科技论文产出位居世界第五位,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9.3万件,授权量达2.1万件。回顾过去,我国“十五”期间确定的科技发展

6、目标、战略部署和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总体格局,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我国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7、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参与日趋激烈的产业国际竞争,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能力,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催生新的增长点,引领未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在一些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依靠社会公益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保障国防和公共安全的能力。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投入

8、不足,科学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突出创新主线,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快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二、思路和目标“十一五”科技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面启动纲要的各项部署和重点任务,切实加强与“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部署的衔接

9、,明确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1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自主创新作为主线,将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作为战略突破点,大幅度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

10、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

11、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十一五”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需要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特别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散,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要从支

12、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加大对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促进项目、人才、基地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调整各领域的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农业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

13、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2战略目标根据纲要确定的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根据“十一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突破节能关键技术,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

14、撑;在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亿吨左右;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8%;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人口健

15、康水平;突破重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奠定技术基础;突破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促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为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撑。五是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10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15位。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十一五”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体制基础。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国家创新体系。二是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条件基础。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科研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