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397537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无答案鲁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死海不死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2、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3、体会文章思想感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的读音给加点字注音:游弋 谕告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不逊四、通读课文,学生讨论1、文中作者说死海的“死”是指什么,说死海的“不死”又是指什么?2、死海的现状如何,

2、死海的未来又将会怎样?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1、文中的两则传说与神话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2、这两则传说与神话,在说明中起了什么作用?3、举例分析,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六、课内文阅读。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凸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句,主要说明了_。(2)

3、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列的四个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两种。其中运用确数的是句_和_句,运用约数的是_句和_句。(3)死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是_;是_;是_。(4)这段文字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5)“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主要”能删吗?七、课下练习联系文章内容,指出下边划线的“死”字的不同含义。1死海不死。2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八、阅读训练(一)、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阴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4、、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的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1. 请用波浪线画出这段说明文字的中心句

5、。2. 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 过滤 阻挡 吸收 B. 过滤 吸收 阻挡C. 吸收 阻挡 过滤 D. 阻挡 过滤 吸收3. 根据文意,下面对城市绿地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为人类提供氧气。B. 可减少细菌、灰尘,减弱城市噪音。C. 可使都市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不断加快都市人的工作节奏。D. 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者的调养和康复。4. “据专家的估算”中加线词语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答:_(二)、长江水患与流域人口超载 去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长江流域人口量已

6、大大超过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a_10,水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者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b_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上已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C_有23

7、次,去年洪峰流量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d_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_。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国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湖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桂冠让给了鄱阳湖。然而,鄱阳湖同样是厄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15以上。 洞庭湖、都阳湖与江汉湖群

8、,5O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泥,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 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口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1)在第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加剧急剧仅有至少B仅有加剧至少急剧C急剧至少仅有加剧D至少加剧急剧仅有(2)请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段的内容。(3)按文章在第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I)调节洪峰(II)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III)容纳百川A(I)(II)(III)B(II)(III)(I)C(III)(I)(II)D(1)(III)(II)(4)为什么说人与湖争地是造成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5)列举本文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说明方法。(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许多。B. 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C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