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330185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也可以解释为初中物理课的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将取代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

2、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 1、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2、学生缺乏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难以培养,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学科教育理念、适应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改革的目的是寻求适应当前学生

3、实际的合理做法,即既考虑学生终生发展又兼顾中考实际。二、制定计划 (一)总体思路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与教”、“学习环境” 、“认知工具”为主要理论依据。1、 “学与教”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2、 “学习环境”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

4、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是教学

5、过程的最终目标。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三、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1、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主攻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六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

6、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阅读材料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此过程需三个星期时间。 (2)提出课题: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通过引导、讨论,教师向学生呈现待探究的学习课题,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此过程需一个星期时间。(3)自主探究:这一阶段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它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具体包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探究方案设计;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

7、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实验验证;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此过程需一个月时间 (4)协作交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此过程伴随实施过程始终 (5)问题小结: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此过程伴随实施过程始终(6)教师点评: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明示,对有的

8、学生进行表扬,不足球的方面提出改进。2、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以力为例进行探究式教学初探:本节课是力的第一课时力专题。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初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容,分专题地给予学生一些各学科学习和生活中通用的、必备的问题提出方法的训练。本节课的实施有以下几点具体目标。1. 观察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响,了解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具体需求。2.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思

9、考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学生解题过程的了解,将其思考问题的过程外化,变得可观察、可分析、可调节,以便于经验的总结。3. 通过平行班级的授课,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实现实验目标。四、实验研究过程1. 学情分析首先接触这门课程的是8学年下学期的学生。学生相对成熟、敏锐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易集中。结合上述特点,我在本节课的学案选取过程中侧重于他们感兴趣的科学家小故事、大胆猜疑与假设环节。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主动动脑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在不断的主动参与过程中培养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和应用的品质。2. 学习内容分析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需要了解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习方

10、法分析 在本节课里学生们需要初步形成的是一种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思维品质。他们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呢?结合学情分析过程中的思考,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针对以上学习方法的选择,在学案中设置了科学家小故事、大胆猜疑与假设等环节。学生结合这些案例,通过自身的探究总结和提升,从而形成对逻辑思维的初步认识。将深奥的道理蕴涵于游戏与故事之中,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总结经验与规律。4.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

11、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 教学过程预设活 动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 景 创 设以“我们班级谁的力量大?”为题组织学生讨论。细致观察学生的课堂活跃情况,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其溶入课堂。学生举出例子,说出原因了解学生们在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们了解,在进入中学阶段的开始,应该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启 发教师组织学生对学案上所给出的3个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辅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教师的鼓励逐渐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下面

12、的课堂节奏。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阅读课文,自由踊跃地回答问题,通过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体味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建立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平台。提 升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三个比较综合性的问题。在上一板块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一活动环节的开展将会比较顺利。但是随着难度的增长,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会受到考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提问能力。观察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逐一研究自己小组所感兴趣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不足之处,相互补充。通过三起实例分析过程,总结思维过程中的要

13、素。了解良好的思维能力要具有敏锐地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知识底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的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拓 展教师提供两个更加具有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连贯的思维和清晰的语言表述。通过学生问题回答的反馈检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规范。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经过周密的语言组织之后,选派代表进行清晰的表达。没有完成的小组可以在课后完成后上交学案。运用上一个板块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实验和应用,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共包含了启发提升拓展三个主要板块的学习,三个学习板块之间属于“递进关系”,希望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向深入。从初识、

14、了解到掌握、应用。五、实验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也发现了一些学生思维习惯上存在的特点和不足。现就本次实验研究目的的实现情况作一反思:1. 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反应及对本门课程的具体需求。特意设计了一个学生们探究问题意识提出要求的栏目。经过课后的仔细翻阅和个别学生访谈,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课程,也感到本课程对他们的各门课程学习有所帮助。部分学生体会到了课堂思维过程中的愉快感觉,在同学和教师的鼓励声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了成就感。他们希望教师在今后的课程编排上继承本节课的趣味特色,多找些科学家故事或者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进行共同的探讨。2. 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表现

15、这是本次实验的重要目的,为了摸清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的特点,总结经验,为接下来的教学和学生的综合培养提供依据。在这次实验过程中主要总结出学生的如下思维特点。(1) 学生问题意识的差异性较明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以明显意识到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存在着一些不同。面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思维受阻的学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教师的引导和鼓励的手段还是不够,需要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加强和注意。但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是很重要的,虽然学生在智力上存在差异,只要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就可以了。(2)学生思维意识能力发散性比较明显学生们在对每一个问题的探讨过程能够明显表现出他们问题意识能力的发散性。例如对手提沙子送到高处,研究中一名学生想到,将用机械来代替人,就可以满足我们几分钟的要求了。这与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很符合,也就是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能够先提出一种想法,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检验它,并否定它。另外一名学生想到,用筐抬那个快?看到孩子这样的创新之举,我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而是基于这种方法肯定的基础上,提问其他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