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328942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学的角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大学毕业生供求失衡,解决大学毕业生就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供求均衡。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供求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其均衡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对策建议。一、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界定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时,就意味着她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因此,大学毕业生供求是一种生产要素供求,这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求,在界定大学毕业生供求时

2、,应当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学毕业生需求是指在多种工资水平下,社会各用人单位乐意雇佣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但是,真正实现的大学毕业生需求需要同步具有两个条件,即用人单位既有雇佣意愿,也有雇佣能力,两者不可或缺。如果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没有雇佣欲望(体现为不需要引进大学毕业生) 或没有雇佣能力(体现为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规定) ,就都不能形成现实的大学毕业生需求,而只是一种潜在的需求。用人单位之因此雇佣大学毕业生,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提供劳动发明价值,给用人单位带来利益,这是一种等价互换。大学毕业生供应是指在多种工资水平下,大学毕业生乐意就业的数量。同样,真正可以实现的大学毕业生供应

3、也需要同步具有两个条件,即大学毕业生既有就业意愿,也有就业能力,两者不可或缺。如果某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愿望(体现为不接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条件) 或没有就业能力(体现为就业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规定) ,就都不能形成现实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失业。不言而喻的是,大学毕业生之因此乐意就业,是由于她们通过工作可以获得一定收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可见,大学毕业生供应者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她们为了获得一定收入而提供自己的劳动,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者是社会各用人单位,需求者由于大学毕业生可以发明价值而雇佣大学毕业生。在这一供求过程中,供应者和需求者都是自主选择,等价互换,各取所需,双方利益都得到满

4、足。二、影响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因素从宏观上看,一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构造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总量和构造。社会上的就业岗位的增长除了自然减员等因素空出的岗位外,重要就是经济发展而增长的就业岗位,一般来说,在就业弹性既定的状况下,经济增长越快,发明的就业机会就越多,1 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总量就越多。特别是高新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就更旺盛。从构造上看,经济构造决定专业人才的需求构造从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构造。如果经济产业构造中第三产业比重大,该国对与第三产业有关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就大。从微观上看,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公司而言,大学毕业生与资金、

5、能源、原材料同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拥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不再像筹划经济条件下听命于政府的指令,而是着眼于利益最大化,因此公司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重要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MR 和边际成本MC。 2 M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收入,体现为引进的一种大学毕业生给该公司所额外发明的财富、利润等;MC 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成本,体现为公司为引进一种大学毕业生所额外支付的工资、福利等成本。按照公司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MR MC ,公司会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果MR C ,公司会减少需求;只有当M = MC 时,公司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处在均

6、衡点。可见,如果C 不变,当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增强进而R 提高时,公司就会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反之则减少需求。另一方面,如果MR不变,当支付给大学生的工资、福利等减少即MC减少时,公司也会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反之则减少需求。三、影响大学毕业生供应的因素(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显然,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决定着大学毕业生的供应数量,高等教育招生数越多,大学毕业生就越多,大学毕业生的供应就越多。(二)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水平谋求一定收入以维持生计是每个择业者最起码的规定,因此,大学毕业生供应必然受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水平的制约。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高,大学毕业生供应就越多,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低

7、,大学毕业生供应就越少。如果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水平低于毕业生的盼望,毕业生就不肯供应大学毕业生,这样就形成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3(三)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或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状况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其人力资本与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规定。只有符合用人单位规定的大学毕业生才也许被用人单位接纳,否则,虽然毕业生乐意接受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金条件,也难以如愿找到工作。目前许多专科生之因此难以就业,一种重要因素是她们的人力资本含量比较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规定。此外,某些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抱负的工作而冒险伪造多种获奖证书,以证明自己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也充足表白这一点。(四)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

8、念观念往往是行动的先导,大学毕业生供应也受到择业观念的影响。如果毕业生对工资收入的盼望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或者一味向往大中都市、大型企事业单位,或者只愿从事某种工作等,这些观念都制约着毕业生的择业范畴,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供应。四、实现国内大学毕业生供求均衡的对策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供求浮现不均衡的状况,大体体现为:总量上,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持平,专科生供过于求;专业构造上,某些和新科技发展密切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与某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同步并存;地区构造上,广大农村乡镇、边远地区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中都市、经济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同步并存

9、。可见,国内大学毕业生供求既有总量上的不均衡,也有构造上的不均衡。因此,调节大学毕业生供求失衡的对策既要着眼于总量均衡也要着眼于构造均衡。为了有效实现大学毕业生供求均衡,应从供应和需求两个角度同步着手。(一) 从需求角度看,应扩大对大学生的需求从大学毕业生需求的角度来看,总体思路是扩大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具体对策有如下几种方面:第一,从主线上看,扩大大学毕业生需求应当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例如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机会的联系十分密切,随着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就会提高并增长消费需求,进而刺激了多种消费品的生产,导致各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扩展。如果高新技术产业发

10、展迅速,那么公司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就更迫切。如此一来,公司就对大学毕业生产生大量的需求。第二,进一步扩大公司独立自主经营权(涉及用人自主权) ,使公司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 =M)自主聘任人才。一种理性的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然以MR = C 的原则拟定最佳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在人才引进时,一方面充足考虑MR,这样公司重要注重的是应聘者的能力而非学历,一方面充分考虑MC 即引进人才的成本。公司理性决策的成果是不会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从而避免“高才低就”这种人才高消费现象,增进形成合理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构造。第三,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履行聘任制。聘任制是一种人员能进能出、“

11、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机制,有助于发明人才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使高素质人才得以优先录取,因此聘任制的实行有助于增长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第四,政府鼓励并扶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使大学毕业生发明出对自身的需求,“自己雇佣自己”。客观上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有效的扩大大学毕业生需求的途径,但和国外相比,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还非常有限。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 ,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0 % 30 %。4 这是由于自主创业需要具有较多条件,例如一定的启动资金,但大部分大学生毕业时都是“身无几文”,她们迫切需要资金扶持,政府和公司应当按照国际惯例予以她们风险投资协助,

12、为毕业生自己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二) 从供应角度看,应优化大学毕业生的供应从大学毕业生供应的角度来看,总体思路是优化大学毕业生供应的数量、质量和构造,具体方略有如下几种方面:第一,制定合理的高校招生筹划,形成合理的大学毕业生供应。国内高校自1999 年起持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成果自 年起大学毕业生数大幅度增长,这在一定限度上增长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限度。因此,在高校招生总量上,应全面分析经济发展速度、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经济实力等因素,以此为根据进行科学决策。在招生专业构造上,应密切结合市场对专业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社会需求趋旺的专业则增长招生额,社会需求趋弱的专业则减少招额。为此,应记录、

13、发布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参照就业率高下调节招生,就业率高的专业则合适增长招生数,就业率低的专业则合适减少招生数。第二,坚持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即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此,一方面应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增强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应勤奋努力,自强进取,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应拓宽专业面,增强各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划分过细过多、专业口径过窄、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差是大学毕业生供求构造失衡的重要因素,只有拓宽专业面、变化过于专门化的专业设立方式,才干增强学生的知识基本、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缓和大学毕业生供求构造失衡的矛盾。第三,对大学毕业生

14、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引,引导她们兼顾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树立合理的盼望水平,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如不必一味强求专业对口、一味追求大中都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以拓展就业范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全国一般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增长52万人。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国内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都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宏观就业形势趋紧。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IB公司近来在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主页上有一次招聘,近300个工作岗位吸引来万以上的求职者,令

15、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尽管国际大公司对中国市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仍然信心百倍,但在波及到毕业生招聘上,就算没有减少,也没有增长。从国内角度,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 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不也许大量吸取大学毕业生,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记录,经该部确认参与考试的人数大概是. 5万人,比参与考试的人多了13万多人,而招考职位只有1.5万个,录取率约5%。此外,前两年新兴的招聘大户民营公司也在缩减招聘人数,如中国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深圳万科集团今年的招聘人数只有40名。同步,考虑到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率始终居世界首位,这一状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广泛担忧。在

16、全国人大十六届五中全会期间,郑功成委员指出:“经济在增长,就业越来越严峻,就业弹性其实在下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大学生的存量资源在不断的扩大,其稀缺度在下降;另一方面每年的增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同步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招聘岗位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逐渐地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二、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很高,就业的高压态势会长期存在。但是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重要是构造性矛盾,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同步存在,而非总量型的失业。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限度。根据每十万人拥有大学生数, 1996 年, 美国1人,加拿大53 人,澳大利亚52 人,英3237人,日本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