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315425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基础知识复习 湘教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复习1、宇宙:概念:时间和空间的总和,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2、天体概念:宇宙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为1.5亿千米。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3、天体系统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地球地月系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月球 其他行星、卫星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99.86%银河系层次:总星系 恒星世界河外星系4、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附:书中图表)(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木星、土星(3

2、)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地内行星、地外行星、小行星带5、地球的普通性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八大行星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星体;本身一般不发射可见光;围绕自身的轴自西向东(除金星外)不停地自转;公转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6、地球的特殊性生命的存在地球上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生命物质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几乎在存在的条件 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质量体积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原始海洋的形成 生命的摇篮7、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范围:0.15-4

3、微米之间波长: 分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三部分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能量大小: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钟)对地球的影响:(1)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太阳能(直接利用),煤、石油(间接利用);(2)光合作用的能源;(3)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8、太阳活动概念: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主要类型:太阳黑子太阳活强弱的标志(出现于光球层,活动周期约为11年);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饵(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影响气候(降水量与黑子)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影响大气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在高纬地区出

4、现极光(附:各个类型具体性质特点见笔记)9、地球自转、公转 自 转 公 转中 心地轴太阳方 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自西向东速度角速度15/小时(1/4分钟)除两极外各地角速度相等 约1/天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赤道最大,60N约为其一半约30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周 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经度每隔15差1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南左北右)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10、黄赤交角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地球公转黄道平面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

5、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1回归年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11、昼夜现象产生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 分界线晨昏线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状态表示: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12、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1太阳日)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生物钟现象13、沿地

6、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技巧:伸开手掌(北半球用右手示意,南半球用左手示意),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指向物体偏转的方向。14、地方时各地地方时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1)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2)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越早计算方法:(1)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位置越靠东,地方时越早,故“东加西减”特殊经线的地方时:(1)直射点所在经线,即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2)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3)晨线与赤

7、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15、时区、区时、日界线时区划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其中东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X15,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中时区为0,东西十二区为180。区时确定: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计算: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时区的区时较早,故“东加西减”。日期变更: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人为变换指日界线,过日界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东、西十二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

8、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1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温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现象。1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概念: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春、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两地(直射点、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两地的纬度差18、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化规律(北半球):(1)夏

9、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时,昼长达一年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昼长计算:(1)昼弧度数15/小时;(2)24小时x昼弧长占整个纬线圈长的比例;(3)12日出时间(地方时)x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9、四季划分20、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

10、度慢) 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大洋底部非常罕见;下层硅镁层,连续的。 分界:莫霍面 上地幔: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结构 地幔 下地幔: 分界:古登堡面 外核:横波不能传播,呈液态或熔融状 地核内核:呈固态注意: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21、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20003000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据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3)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22、地壳的

11、物质组成矿物、矿产、矿石和岩石的关系。(见笔记)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 基本存在形式: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矿物 金属矿: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有色金属(黄铜矿); 分类 非金属矿: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 岩浆岩:成因:炽热的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成因:裸露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 沉积岩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成因: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

12、变质作用形成。常见岩石:片麻岩(花岗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石灰岩);石英岩(砂岩);板岩(页岩)23、地壳的物质循环 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影响:大地的沧桑巨变;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2)岩石转化(见课本P34活动)24、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形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地震“造山运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把低谷填平,地表变平坦2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见课本图文)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1)板块运动 陆陆板块:高山、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与宏观地形 相撞 大陆板块上形成:海岸山脉、岛弧 板块与板块 陆洋板块 大洋板块上形成:海沟 之间相互运动 相离: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形式形态判断褶皱背斜岩层上拱,“顺地形”成山,“逆地形”成谷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下弯,“顺地形”成谷,“逆地形”成山中间新,两翼老断层地垒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部分突起,往往形成山峰,如泰山、华山、天山等地堑断层间相对下沉的部分,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汾谷地应用:找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