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数据安全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24849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343 大小:7.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料数据安全表_第1页
第1页 / 共343页
物料数据安全表_第2页
第2页 / 共343页
物料数据安全表_第3页
第3页 / 共343页
物料数据安全表_第4页
第4页 / 共343页
物料数据安全表_第5页
第5页 / 共3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料数据安全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料数据安全表(3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料数据安全表本文件引用如下法规资料:1.勞工安全衛生法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危险代码 R1 干燥时易爆。R2 遇到震动、摩擦、火焰或者其它引燃物有爆炸危险。R3 遇到震动、摩擦、火焰或者其它引燃物有极端爆炸危险。R4 生成非常敏感的易爆炸金属化合物。R5 加热会引起爆炸。R6 接触空气或者未接触空气会爆炸

2、。R7 会导致起火。R8 遇到易燃物会导致起火。R9 与易燃物混合会爆炸。R10 易燃。R11 非常易燃。R12 极端易燃。R13 极端易燃的液化气体。R14 遇水会猛烈反应。R15 遇水会释放出极端易燃的气体。R16 与氧化物质混合会爆炸。R17 在空气中能够自燃。R18 使用时可能生成易燃易爆的蒸汽-空气混合物。R19 可能生成易爆的过氧化物质。R20 吸入有害。R21 与皮肤接触有害。R22 吞咽有害。R23 吸入有毒。R24 与皮肤接触有毒。R25 吞咽有毒。R26 吸入极毒。R27 与皮肤接触极毒。R28 吞咽极毒。R29 遇水释放出有毒气体。R30 使用时可能转化为高度易燃物质。R

3、31 与酸接触释放出有毒气体。R32 与酸接触释放出毒性很高的气体。R33 有累积作用的危险。R34 会导致灼伤。R35 会导致严重灼伤。R36 刺激眼睛。R37 刺激呼吸道。R38 刺激皮肤。R39 有非常严重的不可挽回的作用的危险。R40 有限证据表明其致癌作用。R41 有严重损伤眼睛的危险。R42 吸入会产生过敏反应。R43 皮肤接触会产生过敏反应。R44 密封下加热有爆炸危险。R45 可能致癌。R46 可能引起遗传基因损害。R47 可能引起生殖缺陷。R48 长期接触有严重损害健康的危险。R49 吸入会致癌。R50 对水生生物极毒。R51 对水生生物有毒。R52 对水生生物有害。R53

4、对水生环境有长期的有害作用。R54 对植物有毒。R55 对动物有毒。R56 对土壤生物有毒。R57 对蜜蜂有毒。R58 对环境可能导致长期有害的作用。R59 对臭氧层有危害。R60 可能降低生殖能力。R61 可能对未出生的婴儿导致伤害。R62 有削弱生殖能力的危险。R63 可能危害未出生婴儿。R64 可能导致伤害脯乳期婴儿。R65 若吞咽可能伤害肺部器官。R66 反复接触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或皴裂。R67 蒸汽可能导致嗜睡和昏厥。R68 可能有不可挽回的作用的危险。R20/21 : 吸入及与皮肤接触有害。R20/21/22 : 吸入、皮肤接触和不慎吞咽有害。R20/22 : 吸入和不慎吞咽有害。R

5、21/22 : 皮肤接触和不慎吞咽有害。R23/24/25 : 吸入、皮肤接触和不慎吞咽有毒。R23/25 : 吸入和不慎吞咽有毒。R26/27/28 : 吸入、皮肤接触和不慎吞咽极毒。R26/28 : 吸入和不慎吞咽极毒。R36/37 : 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R36/37/38 : 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R36/38 : 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R37/38 : 对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R42/43 : 吸入和皮肤接触会导致过敏。R48/22 : 长期接触或不慎吞咽会严重损害健康。R50/53 : 对水生生物极毒,可能导致对水生环境的长期不良影响。R51/53 : 对水生生

6、物有毒,可能导致对水生环境的长期不良影响。R52/53 : 对水生生物有害,可能导致对水生环境的长期不良影响过氧化氢 物料数据安全表 一、物品与厂商资料 物品名称: 35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双氧水 制造商或供应商名称、 地址及电话: 泰国(北京)3039危害物质成分(成分百分比):35二、危害辨识资料 最重要危害效应: 健康危害: 1.蒸气会造成眼睛、鼻子及喉咙之刺激感。 2.液体溅到眼睛会造成严重伤害及目盲之可能。 3.与皮肤接触会造成刺痛及暂时性变白。4.食入会伤害喉咙、食道及胃。燃爆危害: 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主要症状: 刺痛、皮肤暂时性变白物品危害分类:

7、5.1(氧化性物质);8(腐蚀性物质) 三、急救措施 不同暴露途径之急救方法:吸入: 立即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若呼吸停止,施予人工呼吸,立即就医。 皮肤接触: 立即用水清洗皮肤,若渗透衣服,立即脱掉衣服,并用水清洗皮肤,立即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撑开上下眼皮以大量水清洗,立即就医。 食入: 若患者意识清醒,立即喝下大量的水,用手指插入喉咙催吐。若患者意识不清,勿催吐,立即就医。 对急救人员之防护: 戴耐化学品之手套,以免接触污染物 对医师之提示: 请用清水冲洗患者患部,勿使用其他药剂以免患部发生更剧烈反应 四、灭火措施 适用灭火剂: 水、水雾(若用化学性灭火剂可能会加速过氧化氢分解)、干粉

8、、砂土 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 高温会急速分解成氧气。此时与易燃物(如纸、木材、瓦斯、油类.,etc。)接触有可能引起火灾,于密闭容器(无排气设计)中可能发生急速膨胀及爆炸。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消防人员之特殊防护设备: 着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五、泄漏处理方法 个人应注意事项: 1.穿着耐化学品之防护衣及手套,并配戴自携式全面型呼吸防护具。 2.禁止未穿着防护装备及衣物之人员进入泄漏区。 3.在未清除干净前,限制人员进入泄漏区 环境注意事项: 1.将周遭易燃物移除或隔离,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区等限制性空间。 2.禁止火源。 3.保持泄

9、漏区通风良好 清理方法: 1.使用大量水稀释(勿使用化学灭火剂)。 2.在安全许可条件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泄漏。 六、安全处置与储存方法 处置: 1.储存的容器及可能用到的一切设备应小心选择,以减少其反应之危险性。 2.储存处附近应备有水源。 3.为保持取出容器内双氧水纯度,取出后之溶液不要再回收至原容器内。 4.容器应加盖并保持排气,避免撞击等物理性伤害。 5.容器排空前,应以水冲洗干净。 6.排空容器不要使用压力挤出排空 储存: 1.储存于阴凉、干净防火的地方。 2.远离食品材料、可燃物、重金属、催化金属化合物、热源和火源,避免阳光照射。 3.储存在贴有标示之适当容器里,并避免容器受损。七、

10、暴露预防措施 工程控制: 保持储存处通风良好,提供护眼设备和淋浴装置 个人防护设备: 呼吸防护: 1.供氧式呼吸防护具。2.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手部防护: 保护手套。 眼睛防护: 1.防溅安全护目镜。2.切勿戴隐形眼镜。 皮肤及身体防护: 防护衣、工作靴。 卫生措施: 严禁抽烟或饮食。受污染之衣物,洗净后才能再穿戴或丢弃。使用双氧水后,须彻底洗手。 八、物理及化学性质 物质状态: 液体 形状: 澄清 颜色: 无色 气味: 轻微辛辣味 pH值: 1-5 沸点/沸点范围: 158 (无水)密度: 水=120 1.11-1.23 蒸气密度: 1.17 100%H2O2air=1 主要用途:用于消毒包

11、材或化学分析 溶解性: 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九、安定性及反应性 安定性: 1.正常状况下安定,但会缓慢分解成氧气与水。 2.若受到污染或放置在高温处、火源处时,会急速分解呈现不安定。 应避免之状况: 1.高温。 2.容器排气孔被阻塞。 应避免之物质: 1.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灰尘、催化性金属及其盐类.,etc.)。 2.易燃物(如纸、木材、油类.,etc.) 危害分解物: 氧气与水并产生温度与压力。 十、毒性资料 急毒性: 1.蒸气会造成眼睛、鼻子及喉咙之刺激感。 2.液体溅到眼睛会造成严重伤害及目盲之可能,此症状可能会在暴露后一周或更久时间才会出现。 3.与皮肤接触会造成刺痛

12、及暂时性变白,冲洗干净后23小时会恢复,若有残留物会造成红肿及起泡。 4.食入会伤害喉咙、食道及胃,可能导致食道及胃出血。 5.食入过氧化氢会产生大量氧气而使食道及胃扩大造成伤害。 十一、废弃处置方法 废弃处置方法: 用大量水稀释后,排入废水处理系统之下水道。 十二、运送资料 国际运送规定: DOT列为第5.1组氧化性物质;包装等级:II;标签:氧化性物质、腐蚀性物质。 联合国编号: 2014(2060H2O2) CNS NO.7722-84-1国内运送规定: 1、35试剂包装可以按零担办理。2.运输时单独装运,过程中确保容器不泄漏、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易燃物、有机物、还原物、自然物品、遇湿易

13、燃物品等并车混装。3.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硝酸物料数据安全表一、物品与厂商资料 物品名称: 硝酸(HNO3)nitric acid制造商或供应商名称: 地址及电话: 西安瑞雪化工危害物质成分(成分百分比): 3040 二、危害辨识资料最重要危害效应: 健康危害效应: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1.蒸气会造成眼睛、鼻子及喉咙之刺激感。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2.液体溅到眼睛会造成严重伤害及目盲之可能。 3. 皮肤接触引起灼伤。4. 口服引起腹部剧痛,严重者可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及窒息。5.慢性影响:长期接触

14、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环境影响: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物理性及化学性危害: 本品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燃烧特性: 不燃。物品危害分类: 5.1(氧化性物质);8.1(酸性腐蚀性物质) 三、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之急救方法:吸入: 立即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若呼吸停止,施予人工呼吸,立即就医。 皮肤接触: 立即脱掉衣服,用水清洗皮肤,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撑开上下眼皮以大量水清洗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对急救人员之防护: 戴耐化学品之手套,以免接触污染物 对医师之提示: 请用清水冲洗患者患部,勿使用其他药剂以免患部发生更剧烈反应 四、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 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 强氧化剂,能与多种物质如金属粉末、电石、硫化氢、松节油等猛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可燃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引起燃烧并散发出剧毒的棕色烟雾。具有强腐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