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244410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论语别裁读后感8篇 论语是一本由只言片语构成的伟大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 看书也讲究缘分,如同择友。不经意间,在网购时看到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学识,亦或是于丹的读书心得有所触动,很想知道南先生对论语到底有何别裁,就毫不犹豫地订购并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读与体味。南先生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求证,贯通古今中外的学识,透过本质还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读,仿佛是一坛陈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罢不能。看南先生的书,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帮你指点迷津,许多

2、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领悟。读后唇齿留香,净化心灵。终于我把总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开始反观内省,那种精神的滋养慢慢渗进心灵,从内里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终生。 南先生用“经史合参”的方法,细心体会原著的本义,拨开秦汉儒学和宋明理学等古代名家设置的层层雾障,力图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虽然褒贬不一,甚至是质疑和批判,但南先生从千年中华文明着手,联系实际,联系自身,细腻而不缺大气的阐述,使论语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让我们找回了曾经遗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 年早过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价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怎样的人生才算幸福。南先生用最

3、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诠释着孔子的大教育,为我们指点着迷津。孔子最看重“仁”字。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虽是自我教育,但背后还系着一个社会目标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教育的根本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目标。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的私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有这个使命,就格外

4、感觉到一种责任。 南先生对学问的解读最让我佩服: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所以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知识渊博不等于有学问,文章写得好也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就是会做人、会做事。它的前提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反观我们目前的教育,还纠缠于应试的泥淖,暑期有些学校还为了提高几个百分点,侵占学生难得的社会实践和休息时间进行集体补课;有时我们还会困惑于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这些基本问题之中,实际上我们的古人早已弄明白学问的真谛,并真真实实地付之于行动,也取得过巨大的成效。只是在这人心浮躁、追逐功利、唯文凭为是的时代,我们忘

5、了老祖宗的教诲了。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必须正本清源。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为我们这些不懂古文的假知识分子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论语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的教学是因人而异的,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认为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提出的教育哲学是民主自由的,他把人看作是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并充分

6、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他的这种教育哲学,连同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我认为都是现在提倡的以人文本理念的思想源头,至今仍有其先进性,并将继续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不重则不戚,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忧不如己者,过则勿改。”等等。这些关于教育教学的至理名言在论语里比比皆是。 论语在一问一答之间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通过南先生的别裁,娓娓道来,对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提供了许多的启示。现再举两例为证。 论语第二章为政里有这样一段

7、话:“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大意是子张要孔子传授如何谋生,怎样找公务员当的学问。看起来这个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不纯,但孔夫子并没有气的把他撵出去,反而传授了一套办法说,想做一个好干部,做一个良好的公务员,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要保留,多请教,讲话要谨慎不讲过分的话。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如何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解惑之时适时地传道,这不就是我们目前提倡的融德育于教学的理念的最好诠释吗? 论语

8、第三章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大意是子夏问他的老师孔子:为什么诗经里这三句话要这样描述?孔子回答他:“绘画完成之后才会显出素色的可贵。”以现在的人生哲学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的可贵,暗示淡泊以明志的道理。这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以子夏的聪明,一听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报告,说:“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礼仪更重要吗?”孔子听了,大加赞扬,说子夏不但讲得对,还更启发了自己。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育吗?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白以知识背后的情感培

9、育立身处世的胸襟,以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不正是目前教育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吗?同时我们应该效仿孔子,当遇到部下或学生有好的意见时,就应该及时地鼓励与赞扬,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读过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南先生告诉我们,坐而论道,玄思辩难,都是读论语的歧路,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道。我们学习了论语,领悟到了学问的真谛,了解了孔子关于教学的见解,就应该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做人做事之中,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2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从小读到大,也曾细细读过。对于其

10、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然而毕竟才疏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深入地再读论语,一是百家论坛的于丹的心得领入,再就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南怀瑾先生在当时说,此时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和谐更无从谈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

1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 在正己修养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怀瑾先生对樊迟与孔子有关修养的那段解释。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读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

12、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不可坐而论道,玄思辩难,所谓知性合一。作为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3 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

13、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评学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我只是觉得

14、奇怪,中国古代的仁字应该不是孔子发明的吧,如果是孔子发明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发明的,那就是发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才发明了仁字,也就是说南怀瑾先生的这种文字层面的解读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读的,不是最透彻、原汁原味的,也难逃偏颇之嫌。不过不得不承认,南怀瑾先生对孔子仁的解读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贴切的。 恕吾愚钝,只能借前人之解读来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种解读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但我觉得哪一种解读都无所谓正确与否,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生活

15、的点滴。读书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读一本书,看一个世界,多一种经历,拥有好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4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 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