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参考资料的发展史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202981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肥参考资料的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化肥参考资料的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化肥参考资料的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化肥参考资料的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肥参考资料的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肥参考资料的发展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40 年,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批判了腐质营养学说, 提出了 矿质营养学说。 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为化肥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也为解决世 界粮食问题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3 年,第一种化学肥料 过磷酸 钙在英国诞生 .1861 年,德国首次开采钾盐矿。 1907 年,意大利生产了石灰氮。在近一个半世纪中, 全世界已生产和使用了数十种含有单一或两种以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的化肥,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使用化肥的历史始于 1901 年,台湾省从日本引进了肥田粉 (硫酸铵即氮肥 )用在甘蔗 田里,距今也有 100 多年的历史。就世界范

2、围讲,德国的 “哈伯博施”开发的合成氨工艺于 1913 年实现工业化后,氮肥 工业进入了新的纪元。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合成氨绝大部分用来生产氮肥。氮肥在化肥领域中所占比重最大, 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也最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1950 年-1970 年,世界粮食增产近一倍,其中因扩大播种面积面增产的粮食占2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的粮食占 78。在提高的单产中,施用化肥的作用占40%-60%.( 附)中外施肥量比较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施肥量每千克化肥产谷物量(公顷)( 千克公顷 )(千克 )英国0.104275.523.4德国0.144197.229.0法国0.316305.491.5中

3、国0.174154.020.2化肥增产效果作物 试验数 增产率 每 kg 有效元素增产 kg 数( 公顷 )(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水稻82940.89.113.44.7 9.71.6-4.9小麦126056.69.113.44.7 9.71.6-4.9玉米62946.19.113.44.7 9.71.6-4.9皮棉6248.61.20.560.9油菜6464.44.06.30.63我国化肥生产量与消耗量 (万吨 )年 总量 氮肥 五氧化二磷 氧化钾 N: P2o5:K2o 化肥生产量 (有效成分 )1980 12321 9993 2308 20 1:0.23:0.0021990 18799

4、14637 4116 46 1:0.28:0.0032000 31857 23981 6630 1246 1:0.28:0.052化肥消耗量 (有效成分 )1980 12694 9425 2882 387 1:0.31:0.0411990 25903 17480 6452 1971 1:0.37: 0.1132000 4140 25145 9729 6590 1:0.39:0.262 来源:氮肥工业协会回眸 1998 年以来中国化肥产业改革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肥工业一路 辉煌的背后,飘扬着一面自主创新的大旗。从单质肥起步到硫酸钾复合肥在全国兴起,从BB 肥不断推广到高塔技术的成

5、熟与完善,我国的化肥国产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化肥品种 日益丰富。众多新型肥料品种的诞生, 不仅使中国化肥产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让农资行业 营销模式发生改观,更改变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耕作施肥模式。大浪淘沙,洗净铅华。十年产业改革发展史勾画出一条中国式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批勇 于创新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异军突起, 用技术打通了市场的经脉, 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成为充分参与竞争的主流。种子在“红日”萌发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山东临沂革命老区的小镇上,发生了一场对于中国复合肥行业 乃至中国化肥发展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中国的化肥工业在这里急速地转了一个弯 儿,改变了前行的方向。是 “红

6、日”,点燃了中国人对复合肥的激情梦想。从 1998 年 8 月, 山东红日 20 万吨/年复合肥工程建成开工那天开始,中国复合肥产业拉开了技术创新大幕。 那一年被业内称为 “复合肥元年”。1998年,中国的化肥产业还是单质肥的天下,在 2956 万吨的产量中,复混肥仅占 15% 左右,其中还有 233.1 万吨需要进口。依赖进口的日子并没有磨灭中国人对实现梦想的强烈 渴望,中国化肥行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王廷艾、李继进,作为硫酸钾型氮磷钾复合肥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曾是中国复合肥界叱 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发明的低温转化法生产硫酸钾复合肥技术, 由于工艺流程简单合理、 生 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被业

7、内称为是硫基复合肥的里程碑, 也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和推广, 使中国复合肥产业大踏步发展成为可能。在“红日”的昭示下,更多的企业用技术挑战市场,实行引进与开发并举,大大缩短了新 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周期, 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复混肥行业从此开始 向专业化、多元化、药肥化、长效化进军,在团粒型的基础上, 向掺混型、料浆型、液体型、 包膜(衣)型肥料方向发展。硫基复合肥的诞生,再次演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 科技推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推动 了中国复合肥行业的繁荣。目前,在全国 700 多家复混肥料制造企业中,近90%采用的就是这项技术,这项技术至今还影响着中国复合肥行业。 硫基复合肥生产

8、技术的问世, 成为中 国从一个复混肥纯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的重要因素。 难以想象,没有这项技术,中国的复合 肥还要在这条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上爬行多少年。 也正是因为这项伟大的技术, 王延艾和李继 进被业界视为“中国硫酸钾复合肥行业的开山鼻祖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这项专利的发明人之一, 如今的李继进,依然保持着对技术创新的 执着。 2001 年,他又申请了“复合酸脱水催化生产二甲醚生产工艺 ”专利,解决了生产二甲 醚过程中的世界难题。今天,作为山东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 他依然在用行动告诉人们: “创新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人类。 ”BB 肥:从加拿大到中国2005年 6月

9、25日,一缕晨曦折射到北京东三环京温国际酒店的会议大厅,由中华合作 时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 BB 肥行业发展高层论坛 ”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一场关于尽快建立“ BB肥行业国家标准”的大讨论正在热烈进行中。从广东中加混合化肥厂第一袋 BB 肥下线,到美盛化肥在国内陆续扩大的 BB 肥生产线,再到“五洲丰”、“玖源”等 BB 肥行业新兴势力的崛起, BB 肥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正在不断升温。在中华合作时报的 倡导和组织下,在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度重视下,一场将BB 肥从一个“肥料品种”发展到一个“产业”的战斗正式打响。BB 肥行业的发展素有 “北有嘉吉,南有中加 ”之说。广东是国内

10、第一袋 BB 肥下线的地 方,早在 1988 年,当中国还沉迷于原有施肥方式时,广东中加就将平衡施肥的理念从遥远 的加拿大引到了中国。 从那时算起,广东中加的平衡施肥理念比国家启动测土配方工程早了十几年。“ BB肥实现了土壤技术与肥料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现代科学施肥、平衡施肥等先进施肥理念的物化体现。 BB 肥使平衡施肥技术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应用,并简化了技术 推广程序。 ”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土壤与肥料处处长杨帆曾给予 BB 肥很高的评价。或许是历史赋予的一份责任,也许是 BB 肥提供的巨大机遇, BB 肥作为氮磷钾三元素 的有效载体, 结合了国外的肥料发展方向, 成为第一个引入平衡施肥理念

11、的肥料品种。 广东 省中加混合肥厂在建厂初期, 就将产品定位在 BB 肥上, 在结合了广东省农科院测试的广东 土样结构、确定了配方之后,他们毅然上马了 BB 肥项目,而且初衷不改,一做就是 20 年。作为一个引进的化肥品种, BB 肥将全新的施肥理念带到中国,并在这片沃土上不断得 到创新和发展。 广东中加混合肥厂厂长胡征宇不无感慨地说, 广东中加是首先使用平衡施肥 理念、第一家在国内生产 BB 肥的企业,依靠资源价格优势和独一无二的产品,广东中加很 快成为知名品牌。化肥市场逐渐放开后, BB 肥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仅广东就有近 200 家 BB 肥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中加在 BB 肥的品种上进

12、一步创新,配方由原来的六七个增加 到近三十个, 由原来的氯基增加了硫基产品, 有些还添加了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 当测土施 肥的国策开始实施时,广东中加获批了广东省首批“测土施肥补贴项目指定配方肥生产企业”,并成为广州、韶关、梅州市等地区 12 个项目县的定点企业。目前,广东中加更是 “广 东省名牌产品 ”和“农民喜爱的产品 ”,这是中加通过努力以及对产品、服务的不断创新才得 来的。2008年4月,“BB肥国家标准”终于通过国家标准委的批准颁布。中国的BB肥终于结束了 “草创时代 ”,真正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用创新重塑生命基因有人说, 在任何一个时代, 开拓者的使命, 不但是引导变革发生,

13、而且还用他们的智慧, 垂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高塔技术, 是一项开发完全、 使用得当和保护完整的肥料自主创新专利技术, 是中国复 合肥行业进军高端的标志。 作为高塔技术的先行者,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启蒙式的思考方式, 并引领中国复合肥行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完全自主创新模 式。这种模式不仅垂范了中国的化肥工业, 更使芭田股份能够在全球市场化经济大潮中, 另 辟蹊径,独占 “蓝海 ”。在芭田的发展史中,创新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词。正像芭田股份董事长黄培钊所说, 未来的创新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创造价值就是创造利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发产品、 提高品质、 改善环境。 正是对

14、创新的精准把握和独到见解, 让创新成为根植于芭田的成长基 因,溶于血、 凝于心。 从芭田股份创业之初 “二元肥 ”的推出, 到企业快速发展的 “蓝肥系列 ”, 从高塔产品技术的不断成熟, 到今天的 “植物链营养专家 ”的成功定位, 无不浸透着芭田股份 对自主创新的深层理解。芭田股份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认为,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没有创新企业就没 有发展。但是, 创新更是一种持续行为, 企业过去的创新成果不能寄托着未来,芭田始终是 卖着已有的、想着储备的、看着未来的,一个企业创新,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视野。十几年如一日的研发创新, 成就了芭田的大量自主知识产权, 成为复合肥领域一枝独秀,

15、形成一种发展的良性循环氛围。 目前, 芭田已经拥有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高效复合技术、 复合 肥低成本控释技术、 包膜包裹控释技术、 中微量元素有机螯合技术、 快速腐熟发酵技术以及 高塔造粒技术等七项发明专利,还有八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凭借着开拓者的精神,芭田股份在深圳市政府确定的 146 家“深圳市第一批自主创新行 业龙头企业 ”中,占据了深圳市第一家农业企业的显赫位置。正是芭田股份对创新的独到理 解和精准把握, 让芭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芭田,就像一片沃土,创新的种子会不 断在这里萌发、长大。标准化主导行业发展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建章立制的时代,因为一个行业的繁荣需要制度的保障。对于中国的化肥行业来说,更是如此。近几年来,在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使各类新型肥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如何规范这些新型肥料的行业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肥料本身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缺乏一个可参照的平台, 很难有一个完全的解决办法和共同的标准。龙头企业在新型肥料领域的不断创新,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使他们拥有了自身的企业技术标准和各种实验数据,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从近几年来颁布的众多新型肥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