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197362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伟大的中国古代发明 图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1937年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提起中国,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功夫、历史、山水还是在云海间翻飞的神龙?在关于中国的众多关键词中,有一个词格外耀眼,那就是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声名远扬,成为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外,中国人以大量的基础性发明,筑起了人类科技的坚固基石。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在发明上的伟大成就,您会发现,这个您所陌生的世界里星光灿烂。古代中国以基础性发明贡献于人类。如果缺少它们,世界也许是另一番景

2、象。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便有了很多关于发明的传说。被中国人奉为始祖的炎黄二帝都是伟大的发明家。“人文初祖”:黄帝的发明陕西黄陵县有一座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黄帝陵山脚下有一座古朴庄严的黄帝庙。这庙的正殿悬挂着一块醒目的匾额,上书“人文初祖”四个大字。意思是: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如今,每逢清明佳节,全国民众和海外赤子都怀着景仰和怀念之情,不辞万里,到此祭奠为中华后世创造出灿烂文明的这位祖先。孙中山先生曾有一首颂扬黄帝功绩的词,有几句这样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轩辕就是黄帝,他在我国文明方面有哪些造就呢?古书里有许多记载

3、:从衣食住行说。世本说:“黄帝作旃冕”。古史考:“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白虎通记载:“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汉书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对农工商的贡献。路史记载:“(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拾遗记记黄帝伐蚩尤时“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关于文字、图画、弓箭、音乐等的发明,则有“苍颉作书”、“黄帝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黄帝作弩”、“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等等。总之,到黄帝时期,一切文明都具备了,中华大地从此阔步跨进了文明时代。所以,有的学者根据上述这些历史记载,认为:“黄帝不惟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很显然,上述这些神话和史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良

4、好想象而已,不可能所有这些发明,都是黄帝一个人的功劳。他只不过代表一个时代,一个象征。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说:“中国古代学者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一切文明制度都推在他身上”。有一个民间流传的神话富有哲理地说:当黄帝活到很高岁数的时候,上帝命人托梦给他说,你为人类做了那么多好事,又做衣冠,又造舟车,又制音乐,又创文字,功大无边,可以回到天宫享享清福了。黄帝醒来一想,觉得决不可贪天之功。明明各种文明制度都是众人帮助一起创造的,怎好都记到自己一人的功劳簿上呢?于是他想了个法子,用铜铸了一个大鼎,把凡对国家有贡献有发明创造的人的名字,全刻在鼎上。其中包括首创文字的仓颉,第一个造出指南车的风后,还有

5、应龙、大鸿等人。这个故事,不仅颂扬了黄帝品格的高尚,而且也科学地说明了所有发明创造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历史时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我们所常常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炎帝的发明我们现在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

6、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远古英雄时期神话传说的现实印证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如蚩尤发明了兵器,后羿发明了弓箭等等,这些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化,但是,却是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的。近年来

7、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这些英雄时代的传说并非完全虚有。比如说,传说中的黄帝发明衣冠和嫘祖发明桑蚕,确实反映了在大约4000多年前,他们所处时代的实情。根据我们在前篇所谈到的钱三漾蚕丝和绢片,完全可以肯定,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江南的原始居民,已经穿上了丝绸衣服。至今还在陕西民间流传的嫘祖棗“先蚕娘娘”发明养蚕的故事,几乎和山西夏县发现半截蚕茧后,考古学家推断的养蚕发明的过程完全一样。至于古书中传说的黄帝开始凿井的故事,那也是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的。根据考古的材料,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水井。稍后,还有距今约4000多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发现的井,以及

8、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可知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和世本上所述的“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正好互相印证。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定居生活已经较稳定,人民也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人类文明的脚步大大加快了。关于黄帝命人创造文字、制乐、发明舟车,和炎帝发明医药等神话内容,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华先民已开始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生活。这些记载,也有若干考古资料作为证明。早在殷墟甲骨文以前许多年,我国已有了初具雏形的文字符号。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古代文字的辩证发展一文中说西安半坡“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在此以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郑州二里岗也

9、发现了一些象形符号,更加接近于史书上所说的“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而初创的文字。黄帝命伶伦创制乐律,是一个相当动人的传说故事。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当时伶伦跑到一个叫“大夏”的地方,又到昆仑山之阴,听到了凤凰宛转的鸣叫声,他用腔体厚薄均匀的竹子断取两节之间,根据凤凰叫声的高低定出了12个律管和“六律”、“六吕”。这就是后来音乐中“十二律”律名的来历。近年来在浙江、河南等地考古出土的原始的骨笛,使伶伦造乐的神话,得到了实物的证明。黄帝造舟车、“作弩”、“炼石为铜”等等传说,炎帝的教民耕作、发明医药等神话,在考古上也大都得到实物的印证。比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和陕西宝鸡北首岭,分别出土过7000年前

10、的木桨和五六千年前的船形陶壶,说明当时南北方都已确实有船。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骨、石箭头,数以百计。在甘肃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和山东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和甘肃马家窑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相继出土了最早的黄铜和青铜器等。半坡出土了用以针灸的骨针。神话与史实就是这样互相印证,把黄帝和炎帝时期我国先民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展现在我们眼前。1937年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我们为有这样英雄聪明的始祖,而永远值得自豪。中国古代发明史话古代中国以基础性发明贡献于人类。如果缺少它们,世界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11、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3世纪这1800年间,中国发明家走在世界前列。他们在众多领域创造全新的技术,解决了长久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这些技术发明使人类活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延续至今。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液态生铁冶炼技术,解决了人类步入铁器时代之后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开始用简便的方法把铁矿石源源不断地变成铁和铁器。这项发明使人类能够高效便捷地把铁矿石变成铁制用品,这也是人类最早实现的工业化连续作业的成功范例。液态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全面更新了古代中国的工具、农具和兵器,促进了众多领域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制造机器准备了最重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这种冶铁技术综合难度很高,关系国计民生,

12、故古代中国的当权者严格禁止外传。直到公元15世纪,西方才出现液态生铁冶炼技术。大约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总结了自商周以来铸造青铜器物的经验,发现了青铜主要成分铜、锡的比例与合金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冶铸用途不同的各种器物提供了工程设计的依据。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考工记,明确记述了六种不同的铜、锡比例分别适宜制造何种器物,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合金成分与性能对照表。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复合材料金属兵器制造技术,用两种不同性能的合金巧妙结合,铸造出既锋利又不易折断的剑。他们首先用低锡青铜铸造韧性良好的剑芯(古兵器专家称之为剑脊),再用高锡青铜包裹剑芯进行第二次铸造,形成坚硬耐磨的锋刃(专家们

13、称为剑肩)。超越单一材料特性的局限,利用复合材料制造器物,是人类工程设计思想的一次飞跃,这种新的思路一直延续到今天。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这项发明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无所不在的空间方位指示器,在地球上不致迷失方向。1800年之后,哥伦布和他的水手在指南针帮助下,越过茫茫大海,找到了美洲大陆。水利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均产生于一些宏大的工程建设,诸如人类驾驭江河水流的新技术。公元前3世纪末,古代中国人开凿了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把水利工程技术推向新的高度。公元前219年,秦始皇50万大军攻打南粤受阻,为解决部队军需特别是粮食供应问题,命监御史禄督造连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以便中

14、原船只直达岭南。灵渠工程历时五年,竣工后长江的船只可以直达广州。这条运河从公元前214年开始担负水运任务,直到20世纪湘桂铁路通车为止,2000多年间成为岭南和中原之间重要的交通航道,使得五岭阻隔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为一体。灵渠建在北上的湘江与南去的漓江之间的峡谷地带,穿越峡谷台地引湘江水入漓江,同时兼有运输和灌溉两种功能。这项水利史上奇巧的工程,包含着三项重大发明:第一是大江分流技术。第二是使巨石连成整体的技术。第三是使船舶由低水位向高水位自由航行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亦即人类发明纺织技术5000年之后,古代中国人利用大自然中的植物纤维发明了另一类纤维制品纸。纸的发明,使文字插上轻盈的翅膀

15、,带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飞向远方。公元3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法国;15世纪末传入英国;17世纪由英国传入美国。古代中国人在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众多的新事物,这些发明分别成为今天许多领域的技术基础。大约公元前200年,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独轮车。1700年之后,欧洲人为独轮车在行进的方向上添加一个轮子,变成了今天的自行车。大约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先后完成了船舶推进与控制技术方面的两项重大发明,创造了橹和舵。18世纪,蒸汽机诞生之后,桨演变成安装在船体两侧、由蒸汽机带动旋转的桨轮;橹演变成深藏水下的螺旋桨。明轮早已淘汰,螺旋桨成为一切机动船舶的动力来

16、源,后来又成为早年飞机最主要的部件。中国人发明的舵,巧妙地利用不对称水流的侧向推力,使水流自身产生改变船体运动方向的力矩,实现了船舶动力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分离,为船舶制造与驾驶技术作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利用舵控制方向,已经成为今天一切船舶和飞行器的基本工作模式。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78139),发明了测报远方地震的科学仪器。这项发明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超越感觉器官的局限,用科学仪器获取重要的大地运动信息。继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城的科学家埃拉托西尼精确测量地球半径,希帕恰斯推算出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之后,张衡发明地动仪,标志着人类在了解地球的艰难历程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直到公元1880年,英国人米尔恩才发明现代记录地震的仪器。公元189年,中国工匠丁缓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