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196370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XZ-fc.a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贵州金沙县源村乡*煤矿职业病防治所对该单位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煤矿职业卫生领导下组20*年1月10日对*煤矿工作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1检测评价目的1.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

2、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1.2 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1.3 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4 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2.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60号)2.1.2 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号)2.1.3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号)2.2 检测评价规范及标准2.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

3、触限制(GBZ2.1-2007)2.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2007)2.2.3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2.2.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I-2010)2.2.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l582003)2.2.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2.3 检测评价基础依据检验结果报告3评价范围本次检测评价根据*煤矿的粉尘测定方案,对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具体评价范围是:21201采煤面(安装综采设备)、20907采面工作面、21203掘

4、进工作面、总回风等工作场所。4检测评价内容本次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5评价方法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根据贵州金沙县源村乡*煤矿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现场调查法是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检测检验法是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5、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6评价程序6.1 准备阶段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6.2 实施阶段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6.3 完成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等。7质量控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我中心检验质量体系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8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21201采煤面(安装综采设备)、20907采面、21203掘进工作面等工作岗位均可解除粉

6、尘职业病危害因素。8.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8.2 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由于粉尘对呼吸道粘膜的作用,使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大量分泌粘液,引起肥大性鼻炎。此后粘膜细胞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逐渐形成萎缩性鼻炎,还可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危害严重能导致尘肺。粉尘职业禁忌证:(1)活动性肺结核病(2)慢性阻塞性肺病(3)慢性间质性肺病(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8.3 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国家卫生标准生产性粉尘职业卫生标准见表8-1.表8-1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危害因素最高容许浓度(mg/n?)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短时间接触

7、容许浓度(mgm3)矽尘10%-1-煤尘-4-标准中对超限倍数的规定:“对粉尘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9.1 检测方法粉尘浓度测定:滤膜重量法9.2 检测条件本次检测在工人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测定9.3 检测点设置采样点设置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进行设置。9.4 采样方法和仪器本次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I59-2004)的要求,采用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样仪器:

8、粉尘定点采样使用中国江苏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FCS-30型粉尘采样器;粉尘个体采用使用中国江苏常熟市矿山机电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AKFC-92G个体粉尘采样器。9.5 粉尘检测结果与评价9.5.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本次检测共测定4个有代表的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o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见表9-1.表9-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工作岗位游离二氧化硅含量()21201采面3.220907采面4.721203掘进工作面4.89.5.2粉尘分散度测定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颗粒直径四种粒度比例较为接近,直径小于

9、5Rm的、能进入肺泡的粉尘颗粒占总数的约50%o粉尘分散度测定结果见表9-2.表9-2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采样地点测量结果10Pm尘粒数()尘粒数()尘粒数()尘粒数()21201采煤面23.325.124.327.320907采煤面24.624.225.525.721203掘进工作面24.624.325.425.79.5.3粉尘浓度9.5.3.1个体采样本次检测共对接尘作业工人的16个工种进行了个体采样,16个工种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3.表9-3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序号工种8小时接触浓度判定CwA(mgm3)PC-TWA(mgm3)采煤单元

10、序1.14合格号8小时接触浓度判定CTWA(mgr3)PC-TWA(mgm3)121201采面回风巷1.24合格221201采面运输巷0.94合格掘进单元320907采面回风巷1.24合格420907采面运输巷1.54合格开拓单元521203掘进运输巷1.54合格621203掘进回风巷1.04合格运输单元7725运输巷2.14合格821201行人下山联络巷1.24合格9总回风3.14合格注: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PC-TWA为4mgm3;矽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小于50%,PC-TWA为1mgm3。953.2定点采样定点采样工测定12个工作地点,没有检测点超过超限倍数标准

11、,12个检测点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4表9-4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10建议10.1 加强对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本次对井下的粉尘进行了检测,部分工种接触粉尘的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因此,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完善除尘设备、维护除尘设备的正常使用,贯彻落实各项防尘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作业工人的健康。10.2 健康监护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健康监护管理计划,建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及培训制度,对新就业工人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发现职业禁忌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

12、发现职业病,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对离岗职工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10.3 个体防护严格按照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文件要求,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职工健康知识教育,提高职工个人卫生防护意识,自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制定检查督导制度,督促职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10.4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因此,建议用人单位设置相应的公告栏,及时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应急救治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