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二期中考试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18812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二期中考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高二期中考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高二期中考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高二期中考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二期中考试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常德淮阳中学2014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答案1.C 2.D3.A (B “提高”与“文化特色”搭配不当,可改为“品味”;C、语序不当; D“将”对“起到了”前后矛盾。) 4.B 5.B 6.C 7.D(不是亲人去世,是亲人年老) 8.B9(1)(我)曾经出仕,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人事”“口腹”“自役”各1分) (2)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折磨自己呢?(“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奈何”“自苦”各1分)(3)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以”“耻”“屈

2、身”各1分)10(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1分);“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1分);“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1分)。(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1分)。 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1分),表现出当时整理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3、(2分)。12A(B、圣地亚哥没有借助“神力”取胜;C、曲解文意。中国人“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西方人“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D、这是西方人看重个人力量的表现。)13A(B、愚公不是神,而是借助神力成功的;C、圣地亚哥没有“获得全胜”;D、“不相信自己”错误,他们也相信自己,但太崇拜神力。)14在自然面前,中国作品看重神力;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中国作品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奋斗。(2分)在征服自然的表现上,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淡,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

4、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或答“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2分)15(4分)(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1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1分)(2)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国家深厚的关怀。(1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人物。(1分)16.(4分)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对人

5、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刚烈慷慨,仗义重谊。,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意识。(每条1分,答任意三点可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可酌情给分)17(5分)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了人文性。(1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其思想的深沉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2分)18(8分)答案要点: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

6、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2分)经济负担重,希望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分)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分)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2分)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19体现了孔子不分善恶、优劣等“有教无类”的思想(3分)不矛盾。(1分)孔子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1分)孟子的“不屑之教”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1分)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3分)20 (1)参考标题:袁隆平的水稻梦想。(3分)(2)答题要求:新闻短评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

7、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价,应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上一般是“引、评、论、结”。(6分)考生答题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1)袁隆平的敬业精神;(2)袁隆平心系天下众生的情怀;(3)我们应从袁隆平身上汲取力量,实现梦想。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参考范文】痛而善言,大智慧也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痛的含义有很多,肉体上的苦痛是痛;别人的不理解是痛;处于生活的贫困潦倒是痛;还有对社会的担忧更是一种痛。痛,我们生来无法避免,但言,却受我们控制。痛而善言,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痛而善言,是对痛苦的不断叩问,是灵魂的一次自我救赎,是凤凰浴火后的一次涅槃重生。屈原在被流放

8、后写下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痛而善言;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在报任安书中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也是痛而善言。 痛而善言可以排遣心中的郁结。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被贬流放后,寄情于山水,寄情于明月,将他的情怀寄托于诗词中。他的善言让他排解了心中的苦痛,获得了心灵的新生。痛而善言有时又能巧妙地化解困境。曹操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皇位时,曹丕为了刁难曹植,逼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曹植在面对手足相残时,他心里当然痛,但他将这种痛巧妙地融入七步诗当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到后,最终放过了曹植。他们智慧的善言让他们心灵得到满足,郁闷得到排解。 痛

9、而善言不是不言也不是直言。痛而善言更应该用智慧去言“痛”,也更需要方法。莫言的善言是将他对社会的看法巧妙融入他的小说中。作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作家,看到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也痛。他的笔名虽为“莫言”,但他没有不言,而是用智慧巧妙善言,给人以精神上的撼动,去感化人们,给社会敲响警钟。从根本上说,痛而善言需要的正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在大彻大悟之后所发出的喟叹。 当然,痛而善言所言的不一定是语言文字,还可寄托于其它。贝多芬在经历过失聪的痛之后,将痛寄托于那壮丽的乐章,那跳动的音符不正承载了他的痛吗?梵高在生活困苦潦倒时坚持画画,那明艳的色彩不也隐含了他不被世人理解的痛吗?善言的载体有很多,不必过分拘泥于

10、形式,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内容,是融入的智慧。痛而善言,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坚强。在被生活的锐角挫伤后,不直接说出来,这会令你越来越脆弱,也不要不说,这会让你心里更加抑郁。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是“善言”,也许,我们能从中看到另一片天地。参考译文:(二)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往

11、问候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不达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

12、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

13、王弘想要邀请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