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161614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静夜思李白床、八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注释】:1.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2. 疑:怀疑,以为。3. 举头:抬头。【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 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 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 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 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 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 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 字,生

2、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 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 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 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 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 表明诗人 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 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 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 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 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 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 与往事 , 无

3、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 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 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鲜明地勾勒 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 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 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 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 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 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 术特色的极好说明。【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

4、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 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 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 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 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 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 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 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 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 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 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 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 似醒非醒恍恍惚 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 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

5、霜,而 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 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 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 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 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 它表示这又是一 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 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 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 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 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 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 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 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

6、股 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 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 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 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 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 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 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 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 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 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 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 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 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 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

7、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 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 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 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 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 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 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 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 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

8、颖的想象,更没有 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 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 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 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 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 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 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 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 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 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 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 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 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

9、是地上 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 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 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 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 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 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 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 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 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 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 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 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

10、 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 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 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 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 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 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 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 妙境。【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 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 求想象的新颖

11、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 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 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 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 它是“妙绝古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1 , 遍插茱萸少一人2 。赏析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 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 写出了 洛阳女儿行 和桃园行 等佳篇。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 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广泛为人 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 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 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

12、”, 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 对于初次离家的少 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 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 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 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 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 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 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 是从抒情主人公自 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 意”(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 。的确,二者 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 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 兮。兄日嗟予

13、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 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 用了这种表现方法, 以“遥知”使诗意的发 展来个急转, 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 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 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 亲人们定同往年一 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 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 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 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 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 谐美的特点, 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 倪了。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 诗更无句,只是

14、一直说去。这般诗一日做百 首也得” ( 朱子语类辑略卷八 ) 。他鄙薄 宋诗的意见固然偏颇, 但所赞赏“古人诗中 有句”还是有道理的。所谓诗中有句,是合 观全诗自为一体,而其中的佳句又独具意 义,可以单独流传。王维这首小诗就属诗中 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 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 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注释1 登高:传说晋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灾祸。后遂以九日登高为习俗。2茱萸(yu予):一名越椒,又称吴萸,芳香植物。古人

15、以九月九日为上九,又叫重 阳节。这时茱萸之实气味香浓,色赤似椒子, 相传折来插在头上可以避秽恶之气和抵御 寒冷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 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 含蓄地写出作者久 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 一 “回”在时间上的间隔, 离家时的 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 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 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 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 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 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 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 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 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 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 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 吗? ” 这隐含的揣测, 为后两句作了铺 垫。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