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15727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中医大辞典1中没有“外感病”条项,只有“外感”条项,其内容是:“病因分类之一。指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外感病,顾名思义,即:因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而产生的疾病。在中医史上,“中风”、“伤寒”和“温病”都曾被用作外感病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和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化有关。地质史上有气候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我国科学家竺可桢花费数十年的研究,于1972年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2,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又使我们对最近的两千年的气候变化,有了

2、更加清晰的了解。1“中风”作为外感病的代表根据竺可桢等学者的研究3,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两千年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以及从秦到西汉时期的200多年间,我国都处于气候温暖期,气温较现在高,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在更靠北。在温暖期,四季温差较小,就像今天处于亚热带的昆明,四季如春。由于气候温暖,人体不易感受外邪,所以外感病较少。生病主要以内伤病为主。而感受外邪者也多为内伤劳倦之人。因此,古人用风邪泛指外邪,用中风作为外感病的代表。在黄帝内经4许多篇中,都可以看到用“风”代表外邪,即:广义的风。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

3、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其中“风雨寒热”之风为狭义的风,“虚邪之风”的风为广义的风,是一切外来致病因素的统称。再如灵枢?五变所说:“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里面的“风”也是既有狭义之风也有广义之风。另外,上述的“邪不能独伤人”、“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以及素问?

4、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明确指出,如果人体的正气充足,则不易得外感病。外感病的发生常常与人体的内伤病,如内虚、过度操劳、饮食情志失调等,有直接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还有素问?经脉别论的“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在温暖期,由于温度适宜,温差较小,古人用广义的风泛指一切外邪。“中风”则被作为外感病的代表。实际上是淡化外感病因的体现。2“伤寒”作为外感病的代表自

5、公元之初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这个寒冷期覆盖了东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医圣张仲景就是东汉人,他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关于这次寒冷期中的瘟疫大流行,曹植说疫气中也有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正如伤寒例中所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有人研究发现,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八次人口数量的“大

6、落”时期,都发生在我国气候变冷的时期。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人们容易感受寒邪而生病,也包括由于气候变冷,引起粮食的欠收,百姓流离失所;气候变冷,还使得北亚牧业区域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带来的战争,瘟疫,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发生社会的解体,所以,不仅人口的大落,甚至王朝的变更都与气候突变有着惊人的重合度。这也证明了,在寒冷期,寒邪是外邪中最具杀厉之气的结论。狭义伤寒,是指外感寒邪并以寒邪为主导病因的疾病。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为广义伤寒,这一点从前面所述的仲景序言中,伤寒例,以及现存的伤寒论的内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除了狭义伤寒外,还包括了其他外感病,如痉病、湿病、暍病,以及瘟疫病、多

7、种外感继发病等。广义伤寒泛指外感病,也可以从很多中医古籍中找到证据。如难经7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以及素问?热论中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还有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8等等。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寒冷期常常伴随着疾病、战争等灾难的发生,寒邪也成为六淫中最具杀厉之气的外邪,广义伤寒成为了外感病的代表。3广义“温病”的概念“温病”的名称见于内经诸篇中,包括描述温病病因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的发生原因是因为冬令时感受寒邪,伏藏体内,至来年春天寒邪化热所致,后世医家称此为“伏气温病

8、”;以及温病的证候表现,如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等等。仲景的伤寒论论述的是广义伤寒,包括温病,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等等。根据学者们对我国近两千年的历史气候研究,温暖期有:秦和西汉时期;唐代;南宋、金;明代中后期;清中期。从气候上我们可以看到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变换周期缩短了,在唐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温暖期,间隔了一个300年左右的寒冷期后,宋金时期、和明代的温暖期都只有50年左右,清代的温暖期约110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人称刘河间,所生活的时代正

9、处于由上一个寒冷期结束到下一个温暖期开始的过渡阶段。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风寒暑湿燥五气致病皆要化热化火。他在治疗伤寒病时,发现辛凉清解更切于临床应用。这和当时气候变暖是有关系的,正如叶天士的温热论9所说:“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到了明清,不仅气候上又经历了两个温暖期,而且这个时期的温病学家,多产生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浙江地区,该地区河流密集、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温病流行频繁,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清代在温病学上,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治疗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温病学认为,四时皆有热病,它们总称温病,即广义温病。如叶天士在温热论和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将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四时温热病,归为广义温病之中。再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10中也提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这九种温病,在“伤寒例”中用广义伤寒来概括,吴鞠通则用广义温病来概括。可见,广义温病概念的提出,使得温病在当时也曾成为外感病的代表。由上所述,中风,伤寒和温病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作为广义的概念时,都曾经被用作外感病的代表。而这些称谓的变化,与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寒冷期和温暖期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