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07197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 13 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1.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 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 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 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声称自己是按照民族自决的原 则来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利益的需要来实行这一原则, 一些国家如捷克斯洛伐

2、克、奧地利等则是按照战胜国的利益重新划分,从而产生了材料所述现 象,说明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波兰的独立正是民 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 B 项错误;波兰独立后已经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故 D 项错误。 2.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中国境内 所有民族的共同体。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B.推动国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中国各民族革命力量联合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梁启超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不仅包括汉族,也包括其 他各少数民族,体现了五

3、四运动推动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 B 项。材料未反映五四运动的 性质,排除 A 项;材料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力量的联合,排除 D 项。3.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 世纪初亚洲革命虽遭失败,但它所体 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 醒”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亚洲各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普遍登上政治舞台,有

4、的国家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这些国家的民众反帝反封建 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故 C 项正确。4.下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1947 年 6 月1947 年 11英国首相艾德礼与印度总督发表印度独立 方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 1 -月1948 年 89月1949 年 10月划)问题的决议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殖民体系的瓦解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区域集团化加强答案 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朝鲜、韩国、中国等之前的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纷纷独立,说明殖民

5、体系趋向瓦解,故选 B 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1955 年华约的成 立,排除 A 项;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大多刚刚独立,表格内容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无关,排除 C 项;当 时世界主要区域集团组织尚未出现,区域集团化加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D 项。5.20 世纪初期,拉丁美洲掀起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中,除尼加拉瓜的抗美斗争外,还有( )A.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C.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答案 D解析 1917 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了不懈努力。卡德纳斯担任 总统期间进行了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故 D 项正确。A 项是在

6、亚洲,B、C 两项是在 非洲,故排除。6.1956 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 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 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 )A.英法与美国争霸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C.英殖民帝国衰落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答案 C解析材料信息“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英国势力自此彻底 退出苏伊士运河区”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伊士运河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在非洲的 殖民统治,英殖民帝国衰落,故 C 项正确。7.

7、长期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殖民宗主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政治文化等 已经成为现代印度不得不接受的一份政治遗产。同时,宗教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 地位,对政治仍具有重大影响。对此,印度( )A.将印地语定为官方语言B.崇尚甘地思想C.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D.实行种姓制度答案 C解析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故选 C 项。- 2 -8.某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 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

8、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C.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答案 C解析材料“儒家思想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说 明儒家思想对韩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韩国形成了团结协作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 C 项正确。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 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 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第三世界国家的发

9、展壮大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交流C.各国发展道路趋向于一致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 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选 D 项。材料未反映第 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和经济全球化,故排除 A、B 两项;各国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故排除 C 项。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较早觉醒。其中,埃及华夫脱运动 的结果是( )A.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B.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C.最终取得彻底独立D.遭到英国当局的残暴镇压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

10、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华夫脱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迫使英国有条件 地承认了埃及的独立,故 B 项正确。英国取消在埃及的特权和埃及最终彻底独立,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成果,故 A、C 两项错误;遭到英国当局的残暴镇压不是埃及华夫 脱运动的结果,故 D 项错误。11.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 1914 年的前不久,驻维也纳的一位比较重要的欧洲银行家试 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 3 个显然具 有强大的君主政权的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 1920 年,他所有的赌 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 3 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

11、材料主要说明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的欧洲(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答案 B- 3 -解析银行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选择了他认为最有前景的三个国家都是专制色彩浓厚的国家 , 说明当时的一部分人们心里还是认同专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民主思想并 没有充分地深入人心,故选 B 项;A 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实质,排除;材料中的三个帝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实行的是帝制,所以并不能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制不符合潮流,排除 C 项;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并不是强有力的君主,排除 D

12、 项。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 决的宣传。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 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原因是( )A.法西斯集团的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答案 C解析材料强调了“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 和“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等,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传播了自由、民主与 民族独立的思想,推动了 20 世纪两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兴起,故 C 项正确。13.罗斯福总统不顾丘吉尔首相的反对,坚持在

13、大西洋宪章中写进这样一段话:“尊重各民 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 欲设法予以恢复。”大西洋宪章签署后,美国认为宪章的这一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英国 认为宪章只适用于欧洲。这表明当时英、美两国( )A.在援助苏联打击纳粹德国的问题上出现分歧B.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问题上立场相同C.在安排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问题上存在矛盾D.在废除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问题上步调一致答案 C解析“美国认为宪章的这一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英国认为宪章只适用于欧洲”说明美国和 英国在安排世界政治格局的问题上并不一致,显然存在着矛盾,故选 C 项。材料并没有说明打 击

14、纳粹德国的问题,排除 A 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上立场相同,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提及废除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问题,排除 D 项。14.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与首任总统塞古杜尔在 1958 年声明:几内亚宁愿 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A.摆脱殖民统治后非洲国家更加动荡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主题C.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D.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在非洲广泛传播答案 D解析材料“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表明战后非洲急于摆脱西方 列强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盛行,故选 D 项。材料没有反映非洲国家动荡的信息,故排除 A

15、 项; 材料主要体现了非洲的民族主义盛行,没有体现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故排除 B 项;材料没 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故排除 C 项。15.丘吉尔于 1948 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国家间关系、英美加等 讲英语的国家间关系、英国与联合起来的欧洲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 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A.推动战后欧洲联合B.对抗美苏争霸格局C.维护旧的殖民体系- 4 -D.挽救英国国际地位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点在于维护国家利益,丘吉尔“三环外交”的核心是 英国,其主要目的显然是恢复和提升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挽救英国的国际地位,故选 D 项。结 合所学可知,英国是在受到欧洲联合后的好处诱导后 ,在较晚的时候才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英国显然无意推动战后的欧洲联合,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英美加等讲 英语的国家间关系”描述不符,丘吉尔“三环外交”的目的在于联合美国对抗苏联,排 除;“三环外交”是为了维护英国本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影响力,并非维护旧殖民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