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笔记(辛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笔记(辛苦整理)(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伦理学笔记(辛苦整理)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本章是全书的总论,核心主要阐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类型 以及学习伦理学的方法及意义。主要教学要点:1.了解道德与伦理及 其区别。2.掌握伦理学的基本问题。3.认识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伦理学?(一)道德概念从道德的词义看,道德是对主体的规范;从道德与政治、法律的 关系来看,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从道德与宗教的关系来看, 道德调节的是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从道德的调节层次来看,道德就 是调节各种社会性关系的规范形式。可将道德定义为:道德即是非强制地调节社会性关系的规范。(二)伦理概念“伦理”一词,原指人与人之间微妙
2、复杂而又和谐有序的辈分关 系,后来进一步发展演化,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 系,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 可将伦理定义为:伦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三)道德与伦理的区别1. 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 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2. 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 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好等)。3. 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4. 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 善与恶。总之,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二、伦理学的基本问
3、题有学者认为善与恶的矛盾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 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应 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道德和利益的 关系问题。原因如下:第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 性。第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伦理问题的 前提和基础。第三,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三、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一)目的论(teleology):是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 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实质性价值(效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 理学理论。在道德正当性问
4、题上,目的论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或价值, 把对行为结果的非道德意义上的好坏评价作为道德正当性的依据。这 样,“好”就是优先于正当的,正当依赖于“好”来确定。(二)义务论或道义论(deontology):是一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或 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并不由行为的功利后果或期望的功利后果决定,而 由它自身固有特点和内在价值决定的伦理学理论。义务论认为,某一行为的善恶性质或对该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断,不取 决于该行为是否带来或可能带来怎样的实质性价值或效果,而取决于 该行为是否符合某一相应的普遍道德规则,是否体现了一种绝对的义 务性质,或者说,是否出自行为者纯真善良的行为动机。某些行为之 所以内在地正当或在原则
5、上正当,是因为它们属于它们所是的那种行 为,或者说,是因为它们与某种形式原则相符。(三)德性论(virtue ethics):是指以个人内在德性完成或完善 为基本价值(善与恶、正当与不当)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 目的论和义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德性论的判断则基于品质。广义的德性论是在传统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理 论。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的主导伦理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两个最 为成熟的美德伦理谱系。现代德性论的著名代表麦金太尔批判功利主 义和义务论,提出现代伦理的任务在于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 目的,并为实现一种善的生活而培植良好德性。目的论和义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德性论
6、的判断则基于品质。四、学习伦理学的方法和意义各派伦理学比较一致公认的有以下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唯物史观的总原则为指导,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 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学习伦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要弄清 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哲学素质中的道德素质。在实践上 要同各种错误的道德观念划清界限,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并了解 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道德建设进行的理论争论,即“经济人”与“道德 人”的争论;划界论”与“代价论”的争论;滑坡论”与“爬坡论”的争论; “内引论”与“外灌论”的争论。参考书:1. 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
7、版社2003.12。2. 李萍主编:伦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3. 倪愫襄编著:伦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2006-6-21 09:29 AM gaowenju2006伦理学3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通过本章 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2.掌握道德的本质。3.认识道德的 社会作用。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 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 件,这
8、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 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 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 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 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 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 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 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9、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 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 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 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 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 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 就可证明。二、道德的起源(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 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 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 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
10、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 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 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 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 了道德的产生。(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 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 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 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 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四)人的生存与发
11、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 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 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 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 主要内容。(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 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 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 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第二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
12、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 则和主要规范。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 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 争。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 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
13、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 践精神。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 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 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 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 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 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参考书:1.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3.12。2. 郭建新、杨文兵:新伦理学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第四章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基本范畴。学习本章:1.了解善恶
14、 价值的含义及其根据。2.认识道德恶的本质及其表现。3.掌握道德 恶的根源及类型。4.了解良心的本质及其对主体道德生活的调节作 用。5.掌握良心的评价作用。6.理解正义的含义。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善与恶一、善恶价值(一)善恶价值的含义善与恶作为道德领域中的基本范畴,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中各种 行为、事件的利害、吉凶、好坏的概括反映。由于各派哲学的观点不 同,对善恶的解释也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善恶观看作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 的反映。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或根本对立的利 益观,因此必然要形成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善恶观念。在阶级社会, 在社会基本的善恶观上,总
15、是带有一定的阶级性。道德价值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和意义,同时又 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一种善恶属性,它体现着这一类实践活动和 社会现象所具有的社会意义。道德价值作为实存就是实际存在的有一 定社会规定性或社会意义的现象形态,表现为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倾 向和风尚。道德价值作为“应当”,就集中体现在道德原则和规范中。(二)善恶价值的根据善恶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一定的经济关系,也就是一定的利益关 系。一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规定着人们的利益关系,同时也规定 着善恶评价的客观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善恶价值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邓小平所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三)社会道德价值导向道德价值导向是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 指导及其所要达到的道德理想目标。道德价值导向主要是从善恶的基 本原则上规定应该,辨别善恶,抑恶扬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善恶评价的标准和社会价值导向在内容上是一致的,这就是社会主义 的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既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也是基本道德原 则。为使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必须使一般观念 的集体主义上升为价值导向性的基本原则。为此,必须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第二,坚持价值导向的权威性。第三,坚持价值导向的趋前性。二、道德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恶之谜在于私有制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