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891703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办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方法一、评价制度1、评价目的: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成长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及调控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过程,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2、评价内容:低年级以学生活动空间为评价范围制定标准,围绕“上学去、入校来、课堂上、课间时、活动中、社区内、家庭里”七个活动场所进行评价;中、高年级学生评价主要从“品德行为、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审美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3、在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指导下,以月目标的形式分阶段有所侧重地提出细化的,便于操作的目标,让学生翘足可及,一般以2 4 条为宜。月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校和学生

2、的实际,分阶段有所侧重,分阶段地覆盖全面。4、非测试指标的终结性评价。非测试指标的学期末总评主要依据过程评价,所以指标不宜过细,按照几个大的方面评价即可,不再细化到具体指标。如:小学低年级只压缩为“在学校表现”和 “在家庭表现”两大项;小学中高年级压缩为“品德行为、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三大项。5、评价主体为学生自评、合作者评、家长评、教师评。教师应作为学生评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班主任既是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项评价过程的组织者,又是评价的参与者,根据学生自主评价结果及班主任所掌握的情况,定期给学生评价,并负责在学期、学年结束时统计整理学生过程评价的资料和数据,做出终结性评价结论。 其他任课教

3、师负责本学科对学生的评价。6、评价方法( 1)非测试性指标,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情感态度等评价指标,两周一次。组织学生按照学校指出的月目标,进行自评,小组同学互评。自主评价后,小组长当场向班主任汇报评价结果,班主任发表意见。 (是否同意小组评价意见,如同意,就按小组评价的分数记在班主任评价栏目中) 由组长及时记录小组评价结论和班主任意见, 受评人自己填写自评结论,形成过程性评价积累,终结性评价每学期一次,将过程评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终结性评价结论。( 2)可测性指标,如学科成绩、健康状况、运动与艺术表现等,都是可以通过检测手段测试的项目,可按学科单元,教学或活动周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单项

4、或综合,口试或笔试,知识或技能,竞赛性或展示性测评,形成过程评价记录积累,学期末按照期末平时成绩分配的比例,进行终结性评价。7、评价权重的衡量( 1)非测试指标过程评价的权重与终结评价的构成比例,每两周进行的过程评价采取记分方法,过程评价项目中,每一项指标满分为10 分,略有不足为8 分,明显不足为6 分,做得不好或很差为50 分,(尽量以鼓励为主)。学期末进行汇总,汇总公式:自评(或小组评、班主任评),总分过程评价次数=学期自评(或小组评、班主任评)分数。总评按分配比例统计出总分之后,折合成等级(优、良、合格、待合格或) 9 10 分 “优”; 7 8 分为“良”; 6 分为“合格”; 6

5、分以下“待合格”。非测试指标的评价构成人员的权重分配: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评占 10%,小组互评占 40%,教师评占 50% 小学中年级:学生自评占 10%,小组互评占 30%,教师评占 60%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评占 10%,小组互评占 20%,教师评占 70% “上学去”,“家庭里”两部分完全交给家长评。( 2)可测性指标的分配比例:平时占30%,期末占 70%。8、评语。班主任每学期在学生等级评价的基础上,给每名学生写出评语。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注意以积极鼓励, 正面肯定成绩为主, 客观描述学生进步, 潜能及不足。9、发展计划。在等级评定和老师评语的前提下,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制

6、订出发展计划,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确定发展目标,不断进步。小学中、低学生写出自己发展的小目标,10、评价结果的处理。评价实行“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级制,作为相关评比的依据。评价结果要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方式通知家长。11、各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促进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和评价心理的转变。12、学校要对教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检查和指导,每学期至少 1 次,肯定成绩,纠正不足,不断提高评价质量,发挥其作用,把开展的学生评价工作情况作为年度班主任评比和村小评比的重要内容。二、评价办法我校利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相关内容,借鉴其他学校的

7、一些经验,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 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改革 ,力求使所有学校都成为合格教育资源,根据各自的办学优势,明确学校发展方向 ,走特色兴校之路 ,依靠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由特色办学激发的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力求达到校校有特色 ,人人有特长的目标。( 二) 评价原则1、发展性原则。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成长 ,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2、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8、,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3、可操作性原则。根据学校、班级实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 ,避免繁琐和形式化 ,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 ) 评价的内容及分值计算评价分为常规评价及期末检测两部分。常规评价采取平时积累、随机抽察的方式进行,期末检测采取学生整体参与,时间固定 ,内容自选的方式进行。常规评价内容1、课堂观察中的即时

9、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出积极反馈 ,给学生以鼓励、指导和调整。教师可根据需要 ,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记录。这种评价可根据需要一天一次 ,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 不是整齐划一的。 内容主要有 :学习兴趣 , 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的独特性 ,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想像的丰富性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课堂评价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里列举的只对教师和学生起一个导向、参考作用。2、开展各种活动的评价 :通过开展书画赛、 田径运动会、三好优干评选、 五四、六一、元旦、

10、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各种英语口语竞赛、作文展评、歌咏竞赛、器乐演奏等各种活动 ,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 ,对有特殊表现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记录。3、特长生档案袋记录 :通过收集反映学生发展变化中的亮点资料来表现学生成长的轨迹。评价中档案袋为一学期一袋,袋中规定如下内容 :(1)、近期照片一张(2)、教师课堂观察中学生的突出表现的即时评价语。(3)、典型作品。可以是各种活动中的获奖作品、奖状等。(4)、考试试卷。(5)、其它 (家长通知书、家长寄语、日记作文评语、自己愿意保留的作业等等。)期末检测内容 :语文 :口语交际、朗读、演课本剧、办手抄报、自定项目。数学 :动手操作、设计制作、自定项目。英

11、语 :唱英语歌、编演英语小品、简单的英语对话、自定项目。科学 :实验操作、小制作、小发明、自定项目。品德与生活 :社会调查、三好优干评选。音乐 :唱歌、器乐演奏、指挥、自定项目。美术 :作画、剪纸、针绣、编织、自定项目。体育 :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手册得分为依据。(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五项为现场测试形式,体育、品德与生活根据资料当场打分。 )分值计算 :1、学生综合成绩按常规性评价与期末检测评价1:4计算分数。2 、常规性评价分值=特长生档案袋分值30%+课堂及时评价20%+各种活动评价50%3、学生个人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 60%+学生综合成绩 40%。( 四) 评价

12、操作程序与方法1、本评价方案给每个学校以创造的空间,学校可根据本评价方案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评价细则 ,体现校本特色。2、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班级为单位,要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整个评价重视过程。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如今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高贵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与悲悯之怀,高贵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与担当之志高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之心。精神的财富和高贵的内心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分享一段网上流传着改变内心的风水的方法,让我们的内心高贵起来: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喜欢生气,疾病就越来越多;喜欢施财,富贵就越来越多;喜欢享福,痛苦就越来越多;喜欢学习,智慧就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