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代谢病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87981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代谢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营养代谢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营养代谢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营养代谢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营养代谢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营养代谢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代谢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养代谢病是营养紊乱性疾病和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总称。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 后天性代谢疾病又称 获得性代谢病或与生产有关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绝大多数与生产或管理有关,使体内一个或多个代谢过程 异常改变导致内环境紊乱而引起疾病。营养代谢病的特点:群发性和地方流行性发病与生理阶段和生产性能有关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缺 乏特征症状无传染性某些代谢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病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种类不全,比例不当(这是主要的病因)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营养物 质的需要量增加而得不到补充饲料中存在营养物质拮抗因子:A、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B、降 低矿物质的溶解、吸收和利用;C、使某些维生素灭活或增加需要量

2、。污染因素滥用添加剂和药物遗 传因素。诊断:1流行病学调查: 2临床检查: 3病理学检查: 4饲草料分析5实验室检查:。6防 治试验: 7动物试验: 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是构成动物有机体体质、供给生存能量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也是动物转化 和生产肉、蛋、奶等主要动物性产品的材料来源。这三种营养素的不平衡,多引起动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 过程紊乱,由此造成的病理状态为代谢障碍性疾病。三羧酸循环不仅是各类物质共同的代谢途径,而且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渠道。 脂肪代谢紊乱包括饲喂高脂肪饲料或者饲料中脂肪供给不足。动物蛋白质代谢障碍,主要有蛋白质的异常分解代谢和核蛋白代谢紊乱所致的尿酸生成过多。 应激是

3、指作用于机体的一些异常刺激,如创伤、剧痛、冷冻、缺氧、长途运输、高热、惊恐、中毒、感染 以及强烈的情绪激动等引起机体的“紧张状态”。应激时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特点是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受到抑制,血液中分解代谢中间产物 如葡萄糖、氨基酸、游离脂酸、甘油、乳酸、酮体、尿素等含量增加。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新生仔猪由于血糖的降低而引起中枢神经机能障碍的营养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初生 仔猪,又称乳猪病或憔悴病,临床上表现虚弱,平衡失调,体温下降,肌肉不自主运动,甚至惊厥死亡。 特征:全身绵软,呈昏睡状态。黄脂病又称黄膘病,是一种以脂肪组织严重炎症和脂肪细胞内沉积蜡样质色素为特征的营养性疾病,脂肪 组

4、织外观黄色,并伴有特殊的鱼腥臭味或蛹臭味。多发于猪,狐狸、水貂、猫、鼬鼠等也有发生。各种年 龄的猪和水貂都可发生,但只有在屠宰或剥皮时才被发现。水貂每年811月间发病最多,幼龄、生长迅 速的貂发病率高于成年貂。黄脂是指黄色色素在脂肪组织中沉着,仅皮下、网膜、肠系膜、腹部脂肪呈黄色。置冰箱或入冷库后颜色 消退,水煮后恢复为淡黄色,一般无异味。黄脂病虽与黄脂类似,但一般都有鱼腥臭味,尤其用蚕蛹、鲜 鱼饲喂的猪、水貂气味明显,加热后更明显。镜检可见脂肪组织间有蜡样沉着。马麻痹性肌红蛋尿病又称氮尿病、劳顿性横纹肌溶解病、假日病或周一晨病,是58岁的重型马在长期饲 喂丰富日粮并在休息一段时期而日粮并不减

5、少时突然强迫运动后发生。临床上以后躯运动障碍,臀、股部 肌肉肿胀、僵硬及排红褐色肌红蛋白尿为特征。多发于壮年营养良好的马,母马多于公马,骟马。症状:马在休息214d内,突然使役后1560min出现大量出汗,步态强拘不愿移动。假如让病马立即完全 休息,可在几小时症状消失,但通常则呈进行性发展,表现以下症状:1运动障碍 轻症病例,一侧或两 侧后肢运动不灵活,步太僵硬,呈混合跛行;中等程度病例,肌肉震颤,负重困难,蹄尖着地,呈犬卧姿 势;病性严重时,病马倒地不能站立,臀、股肌肉脓肿,僵硬触压或针刺反应迟钝,半月后常可见患部肌 肉萎缩,跛行可拖延数月乃至一年以上。2尿液变化 因为肌红蛋白的肾阈低,故在

6、发病后很快出现红尿, 但血清并不呈现樱红色。尿中存在蛋白质,故比重高,可见明显的红细胞增多症。轻症病例尿色不一定发 生改变。3实验室检查 血清中指示骨骼肌损伤的特殊性酶活性显著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于 发病后达到峰值,由1000IU/L增加至400000IU/L,并于23d内恢复正常;天门冬氨酶(AST)活性于24h 内达到峰值,常大于1000UI/L, 714天恢复正常;乳酸脱氨酸(LDH)活性于12h达峰值,为正常值的38(588 倍),710d或更好长时间恢复正常。病马血清中乳酸含量明显升高,可达正常值的4倍以上,血浆CO2结 合力下降,血清葡萄糖含量升高。耐力训练的马匹,可能

7、存在脱水、碱中毒、低氯血症和低钙血症。尿液 肌红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定量试验肌红蛋白含量大于0.4g/L。禽脂肪肝综合征:本病常散发于产蛋母鸡,尤其是笼养蛋鸡群,多数情况是鸡体况良好,突然死亡。死亡 鸡以腹腔及皮下大量脂肪蓄积,肝被膜下有血凝块为特征。公鸡极少发生。填鸭、填鹅因食入大量高能饲 料以使生产肥胖,实际上也呈现脂肪肝综合征。病 因:主要是摄入高能低蛋白日粮,能量过多,长期饲喂过量饲料会导致脂肪量增加。其次,鸡的品系、 笼养和环境与本病发生有关。另外,饲料中胆碱含量不足,VB、VE、及蛋氨酸含量不足,可促使本病生发。 家禽肝脏是合成体内脂肪的最主要场所,合成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

8、被输送到血液。病死鸡的皮 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多量的脂肪沉积。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本病是肉用仔鸡发生的一种以肝、肾肿胀,肝苍白,肾显各种色变,嗜睡、麻痹和 突然死亡为特征的疾病,以34周龄发病率最高。该病最早发生在丹麦,后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 拿大等国家均有发病报道。 2-1脂肪肝和肾综合征包涵体肝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因代谢紊乱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发病目龄10 3028 4510日龄以上鸡群状态死前正常或有营养缺乏 性一般症状死前多数正常多不正常死亡率()08025010肝、肾病变肝、肾肿胀肝出血,有不规则坏死灶肾苍白、肿大,有多量尿酸盐沉积法氏囊正常萎缩肿大,黏膜出血,有时 呈紫葡萄样组织学

9、变化脂肪大量沉积肝细胞包涵体及广泛 破裂肥胖母牛综合征又称为牛的妊娠毒血症或牛的脂肪肝病,是因母牛怀孕期间过度肥胖,常于分娩前或分娩 后发生的一种以厌食、精神沉郁、虚弱为临床特征的代谢病。本病与母羊妊娠毒血症类似,主要发生于围 产期奶牛。大量饲喂谷物或青贮玉米,使能量摄入过多,造成妊娠母牛过度肥胖,在分娩、产犊、泌乳、 气候突变等应激作用下易发生本病。引起肥胖母牛综合征的首要因素是妊娠期过度肥胖,分娩前后体脂消耗太多,肝细胞脂肪变性。 营养性衰竭症是因营养物质摄人不足或能量消耗过多所致的一种以慢性进行性消瘦为临床特征的营养不良 综合征,又称“瘦弱病”。在水牛,大多伴有体温低下,称“低温病”。在

10、马称为“过劳症”,猪则称为“母 猪消瘦综合征”。其共同的特征是消瘦、体温下降、各器官功能低下,如反射迟钝、胃肠蠕动减弱、脉搏少 而无力等。酮病:是反刍动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生成障碍而发生的以酮血、酮尿、酮乳和低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 病。病因:主要是由于日粮不当所致。原发性病因:营养良好的乳牛,给予含蛋白质和脂肪高而含碳水化合 物不足的饲料(二大量脂肪及蛋白质分解产生酮体);营养不好的乳牛,给予低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 合物饲料(二动员体脂及体蛋白分解产生酮体)。继发性病因:创伤性网胃炎、前胃弛缓、子宫内膜炎、 胎衣滞留、产后瘫痪、饲料中毒及脑垂体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等一消化机能减退一瘤胃微生物酵解

11、生成丙酸 减少一糖异生生成葡萄糖减少。母牛泌乳阶段对能量和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这种生糖物质(丙酸)摄入 与葡萄糖需要之间的平衡失调更易诱发本病发生。笼养(蛋)鸡疲劳症:因钙、磷比例严重失调,钙从体内丢失过多,引起笼养鸡无力站立或移动,长骨变 薄、变脆,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呈串珠状膨大,即产生骨折的现象,称为笼养鸡疲劳症,又称笼养鸡软腿 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鸡,尤其是产蛋后期母鸡,产蛋率越高,发病的可能性越大,发病率在 10 20之间。但不同品系母鸡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生产率高,饲料利用率高的幼母鸡亦可发生。生产瘫痪又称为乳热,是母畜在分娩前后突然发生以肌肉松弛、昏迷和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

12、谢病。 主要发生于奶牛、肉用牛、水牛、绵羊、山羊,猪也有发生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奶产量越高,发病越 多,年发病率在3.5%8.8%,有些农场母猪多于第3、4、5胎次发生,与牛、羊相比,发病较低,第6 胎以后很少发病。多于产后不久或25d内发生,但亦认为于泌乳高峰期(分娩后2140d)发生。但绵羊 有时可呈暴发流行。同一群羊中可能有25%受影响。绵羊在妊娠后期和泌乳早期,年青羊有的在1 岁龄时 采食绿色燕麦时容易发生。母羊在46岁龄时最易受影响,一般多在分娩前后发生,但有的在分娩后3周 内发生。本病在妊娠肉牛、水牛中也可发生。特别是妊娠期间饲以饲料单一、品质较差的饲料,或在它们 发情期间,或于

13、饥饿48h后,亦会出现瘫痪。诊断:诊断中应掌握如下要点:分娩前后数日内突然发生,常在产后13d内发病。精神沉郁,体温 下降,躺卧不起是三大症状。本病对钙制剂反应迅速且良好。血液化学测定可见血清钙、磷浓度下降, 反映肌损伤的酶(GOT、PK)活性上升。母羊瘫痪亦依病史(妊娠后期)、产前应激因素等,并参考牛生产瘫痪 要点进行诊断。产后截瘫是生产过程中腰臀部神经、关节、骨骼、韧带等受到机械性损伤而造成的后肢不 能站立,动物瘫痪卧倒,此病只有后肢症状,不出现神经症状、意识障碍和血清钙含量降低等。麻痹性酮 病主要发生于产奶高峰期,血、尿、乳中酮体含量升高,呼出气体有烂水果味,血清钙含量无明显变化。 治疗

14、:治疗原则:提高血钙、血糖和兴奋大脑皮质为主。1钙疗法 静脉注射钙剂是治疗本病的标准方法, 约有 80%的病牛在一次静脉注射 810%钙后可即刻恢复。2乳房送风疗法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向乳房内 注入空气,刺激乳腺末稍神经,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从而解除抑制状态。3对症疗法 4护理 预防:加强干乳期母牛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牛的抗病能力。1在干乳期,应避免钙摄入过多,防止镁摄入 不足。2控制精料的饲喂,并适当限制饲喂量,防止母牛过肥,混合精料每天不超过34kg,并保证有 充足的干草。3此期间使牛舍保持清洁,给牛以适当的运动,产前48h,产后48h密切注意观察乳牛体况, 一旦有前期症状出现,立即治疗。4

15、在产犊期给牛喂胶体钙,然后立即用高钙日粮(干物质计钙含量超过 1%),并且每天补充60g氯化镁,这样可大大减少乳热的发病率。5产前5d 口服200万单位VD2,同时 肌肉注射VD3,一次量为1000万单位或450kg给予100万单位亦可减少乳热病发病率。禽痛风:痛风是指血液中蓄积过量的尿酸盐(Vrate)不能被迅速排出体外,形成尿酸血症,进而尿酸盐沉积 在关节囊、关节软骨、软骨周围、胸腹腔及各种脏器表面和其他间质组织中。临床上表现运动迟缓,腿、 翅关节肿胀,厌食、衰竭和腹泻,因粪尿中尿酸盐增多,常引起肛门周围羽毛为白色尿酸盐沾附。禽痛风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两种,前者指尿酸盐沉着在内脏表面,后者指

16、尿酸沉着在关节囊和关节软骨周 围。骨软病是成年动物软骨内骨化完成后由于钙、磷代谢紊乱而发生的以骨质脱钙、骨质疏松和骨骼变形为特 征的一种骨营养不良。本病各种动物都可发牛。最常见于妊娠期或泌乳期的高产奶牛,其次是绵羊、猪、 双峰驼等动物。青草搐搦,又称青草蹒跚、泌乳搐搦、低镁血性搐搦和低镁血症等,是指母牛由采食牧草等多种原因引起 血液中镁含量减少,临床上以以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和抽搐为特征的矿物质代谢性疾病。本病多发生 于人工草场(过多施用氮、钾肥料)上放牧的牛群,在天然草场上放牧的牛群极少发生。发病通常出现在早 春放牧开始后的前2周内,也见于晚秋季节。施用了氮肥和钾肥的牧草危险性最高。病因:1. 土壤中镁缺乏和钾过多 2.牧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