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的意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81873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花的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花的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花的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花的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花的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花的意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花的意象花的意象探究桃花1 抚媚之花桃花花色艳丽,花朵大而多,显示的是娇艳,柔媚的形象,这种自然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青春女子。唐代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则借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的抚媚羞容,“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

2、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2 隐逸之花桃源即是桃花源,最早我了解到桃花源是通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构造的世外仙境,那是一个和现实对立的世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这样的仙境一直令人向往。所以提到桃花,我总会把它和桃花源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以及文人骚客想要隐居的地方。宋末的谢枋得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把自己隐居地庆泉庵比作桃花源,将自己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像桃花源中那样不计时日,看到桃花绽放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诗人看到落英缤

3、纷,花落流水就会担心渔郎问津,这足以表现出作者隐居的心态。梅花1 不屈之花梅花和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具有不畏严寒,独步春早的精神。诗人词人常常借它傲雪凌霜的特质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如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形象的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表现了梅花倔强的风骨和不屈的精神。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土,只有春如 故。”既写出了梅花的孤独自傲,也写出了它的坚定执着。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 淡泊之花梅花总是很低调的开着,不惊艳众人,就这么默默地开着,

4、不难联想到那种淡泊名利的人。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诗人借此表现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表现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的自我写照。3 伤感之花 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中“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将赏梅与个人身世巧妙的结合起来,表现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似水流年,韶华易逝,而自己却命运坎坷,穷愁潦倒,而李清照的清平乐中“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接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则描写词人在少年,中年和晚年

5、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垂泪,晚年时无心赏梅。写出诗人晚年飘零凄苦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莲花 最主要的含义是高洁人格莲花是生长在淤泥之中的,而其却不为淤泥所染,其藕洁白。其叶清翠,其花香 美。离骚中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外在的修饰来象征内 在的修养,以此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但楚辞中 的莲花意象还只是众多芳草中的一种,还不具有特定的象征义。自宋代理学宗师周 敦颐爱莲说问世以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莲”才真正成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新准则和儒家君子人格的象征。因此,莲自古就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后来人们更是赋

6、予了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以莲花喻君子首先是对屈骚传统的回应和超越。后世文人也对这一文学传统进行了继承,如唐白居易的感白莲花中:“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赢。不与红者杂,色类自 区分。”以白莲花的遗世独立来喻自己不屈的人格。菊花菊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常咏之物 ,关于它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既有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中溢于言表的对菊花凌寒的赞叹,又有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碟难来”散发的斗士豪气,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从容,更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无限感伤,菊花这个意象出现频繁而又多样化,而由其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更是复杂多变,它是中国文人气节

7、和心灵的写照。在陶渊明的眼中,菊花是超然、淡然的象征,“芳菊开林擢,青松冠名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是他对菊花般幽静安逸生活的无限向往,采菊于东篱以悠然的心态,以隐者的姿态,赋予了菊花独特、超凡脱俗的风范。在饮酒中他也把菊花之素雅、淡薄形象与自己誓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起来。菊花凌寒而开,幽香飘逸,宁可干枯枝头,也不委身濯泥的这样一种高傲、高洁、孤芳自赏的品质不就是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吗?而菊花也因此备受世人关注,授其以隐士之美名。淡定的菊花和同样淡定的陶渊明让更多的人深为感动,他们纷纷融自我于外物之中,追求自然、反朴归真成为了他们追求理想和人格

8、的超脱,以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在李清照的笔下,菊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饱含着词人感情,与词人心灵交汇的“情花”,是人化了的自然景物。菊花也陪伴着女词人从少女到老年的辛酸历程,她倾心与菊并将其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和感伤的化身,由此写出了经典之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她当时真实的心情写照。婚后不久,丈夫即远行,时逢重阳,这时女词人以此来抒怀,发泄心中的郁闷和愁思。词人于花园中“赏菊饮酒”,一直到黄昏之后,重阳日菊花的幽香盛满词人的衣袖。重阳赏菊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雅事,而此时的女词人一怀愁

9、绪,早已无心赏菊,也由此产生了千古名句“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是词眼,瑟瑟西风中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此时的消魂形态完美地叠合在一起,帘内的少妇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憔悴。清瘦的女词人和同样清瘦的菊花相互衬托,相互辉映,表达了她对望夫及青春易逝的悲哀。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在这一句中,我们也看到了她以菊花这一意象喻自己品格之高尚。在易安后期的词中,菊花往往是“痛”的化身,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更是词人抒发饱经忧患、颠沛流离和家破人亡之后的沉痛。与其前期作品相比,此时的菊花不是望夫时的小小愁思,而是零落后的悲苦。菊花已经凋落,人更是憔悴不堪,词里的哀愁重重叠叠,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残落的菊花好似无边的愁绪,使其词变得沉郁凄凉。满地黄花堆积则是女词人冷落哀伤而感叹出的话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