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34362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在知识上、在能力、情感上的提高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怎么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以下是我在听了俞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后,从三个角度对这堂课的观察:第一个角度: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走进课堂时,俞老师露出了真诚的笑脸,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俞教师的精神饱满、感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诱导参与,促进思维,特别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从另一面来说师生关系,虽然学生

2、是主体,但是课堂的掌控权在老师手里,切勿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里俞老师应该在课前与学生再多互动一下,讲一下课堂规矩,特别是当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倾听,当老师发出实验开始的指令时,学生才可以动手,当老师喊出54321时,学生要立即停下手中的实验,进入汇报环节。第二个角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引入新课环节,俞老师出示土壤妈妈的诗歌,承接上课岩石分化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提出:假如这些岩石分化后,会继续在大自然中变化成什么?它是怎么变成土壤的?要想知道是怎样变成的,我们要先去探究土壤中有什么。俞老师的问题提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一个好的问题,就达到了将知识的学习过程

3、转变成探索研究过程的目的。这个问题带出了本课探究的核心。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用同样的实验来教学,其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实验,学生看了或做了,时过境迁,印象消失,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有的实验,不仅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动力。为什么同样内容的实验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指导能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并能逐渐养成进行科学实验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何为正确的指导?我的理解的是其一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主次分明

4、,一节课40分钟,有重点,有不是重点的,俞老师在环节的设计上下了一番苦工,在试讲的环节多次修改;blabla其二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向,因此,我们的每一句话实际上又是紧紧围绕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层次的提出,从而引发学生思考。Blabla 3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合理提问,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三个角度: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模式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如果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就会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通过“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生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俞老师在动手上面充分放手让孩子探究,但是在动耳、动口方面指导不足,孩子们的汇报并未有明显的本质的提升,反而有点程序化,有些孩子分心了并未认真倾听。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进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