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05890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作 者: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立足于南阳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结合全国第七届农运会在南阳市举行带来的契机,从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指出当前南阳地区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就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关键词: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现状;发展研究一、前言 农村体育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体育是农村竞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众体育的总称;狭义的农村体育仅指农村群众体育。农村群众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

2、组成部分,指农村人口(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目的的体育活动。本文采用狭义的农村体育概念1。发展农村体育是提高我国体育事业整体水平、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虽然全国农村体育事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农村体育整体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仍处于相对落后和低水平的态势2。根据现阶段农村体育发展状况,探索南阳地区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制定当地长远体育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南阳市地处中原大省河南省的西南部,与湖北、陕西相邻,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全市辖10县1市2区,227个乡镇,总人口10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有900多万,占人

3、口总数的85%,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南阳市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3。同时四年一届的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将于2012年10月在南阳市举办,农运会的举办不仅可以促进整个南阳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力推动整个南阳市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4。因此,在农运会举办前夕,研究南阳地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就现存问题做出分析,对全面掌握南阳地区农村体育普及程度,对农运会前后做好农村体育普及工作、加快农业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根据南阳地区不同区域和经济存在差异等情况,本研究以从方城、内乡和宛城等5个县(区)随机抽取的13个农村为研究对象。(二

4、)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农村体育的著作和论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为本论文的论证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 对所选取部分农村居民进行面访交谈,实地走访、考察和了解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听取他们对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意见。3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走访的同时,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5份,回收率97.0%;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率96.0%。 问卷发放回收后为保证调查问卷可靠性,对问卷的信度进行重测信度检验。两次检验时间相距15天后对相同对象发放同样问卷500份,对两次问卷内容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和显著性检验,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9

5、1(P0.01),根据“一般来说R0.80,即可认为该测量是达到了足够的信度”,说明此次调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问卷调查表邀请了各乡镇相关专家,对问卷的内容、结构、逻辑及总体进行审核和评价,检验结果证明本调查问卷的效度较好。4数理统计法针对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并结合数据统计结果对考察结果进行推理分析。5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所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结论与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被调查农民基本情况及农民闲暇时间活动情况分析1被调查农民基本情况 表1 南阳地区农村不同地域抽样人数及性别分布 (n=500) 区 域 抽取村落个数 发放

6、问卷总数 男 女 总 计 方城县 4 140 80 56 136 内乡县 3 100 62 34 96 镇平县 2 90 50 36 86 宛城区 1 70 40 26 66 新野县 3 100 56 40 96 合计 13 500 288 192 480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定义“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即18 周岁以上在农村地区持有农村户口,以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体,不包括离乡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表1显示,本次共调查480人,其中男性村民占60.0%,女性村民占40.0%。被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之间,占71.0%

7、,年龄在1839岁的年富力强的男女村民大多数选择外出打工。文化程度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1.9%,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整体文化程度不高。2农民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分析 表 2 被调查农民闲暇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分析 (n=480)内容 n %参加体育锻炼 125 26.1其他 355 73.9表2显示,南阳地区农民在闲暇时间的活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26.1%。总的来说,南阳地区农民除了极少数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外,绝大多数农民会把余暇时间用在其他的休闲方式上5。这说明农民参与体育的意识较差,健身意识不强。 (二)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经费情况分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体育活动开

8、展的决定性因素。它对南阳地区农村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制约着体育消费水平;决定人们的体育需求;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6。表3 被调查农村体育经费来源情况 (n=480) 经费来源 n % 排序 村财政支出 33 6.8 3 财政拨款 102 21.3 2 活动募集 163 33.9 1 村民摊派 19 3.9 4 没有经费 163 33.9 1 合计 480 100%体育经费主要是指用来增添体育设施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经费。如表3所示,近年来有33.9%的农村没有使用体育经费。其中没有使用体育经费的农村实际上是无体育经费、无体育设施、无体育活动的三无村。另有33.9%的

9、农村靠活动募集经费,这些村大多是有舞龙舞狮等民俗的村庄,其募集到的资金和物品主要用于活动人员消费,添置或修补道具等。另外,在使用体育经费的农村中,列在第2位的经费来源渠道是上级财政拨款,实际上也就是乡镇拨款。调查中农村财政支出和村民摊派分别列在第3、4位,这种村民摊派的做法,能解决一点体育活动经费,但是给农村和村民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三)南阳地区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南阳地区农民参与体育锻炼大多数是为了休闲娱乐,通过体育活动放松一下,解除疲劳。强身健体和提高运动水平也是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分别占被调查人员的44.8%和43.3%,其中部分参与体育锻炼的农民是想从体育

10、锻炼中强健身体,或者提高舞龙舞狮等运动技术,主要原因是受到农运会举办地和各乡镇灵活多样的宣传的影响,强调人人参与到农运会中来,从而激发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调查中有一些农民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有个人主观上对体育不感兴趣、怕进行体育锻炼会被别人笑话、感觉自己健康不需要锻炼和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残缺等。 表 4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n=480) 动机 n % 排序 强身健体 215 44.8 2 休闲娱乐 312 65 1 运动习惯 68 14.1 5 提高运动水平 208 43.3 3 减肥 43 9 6 治疗疾病 34 7.1 7 其他 92 16.1 4(四)南阳地区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

11、项目分析表 5 被调查农民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 (n=480) 项目名称 n % 排序 跑步、散步 399 83.2 1 民间民俗活动 313 65.2 2 健身舞蹈 85 17.8 3 篮、排、足 17 3.6 7 武术太极拳 32 6.6 6 乒乓球 50 10.5 5 羽毛球 77 16.1 4从表5可以看出,跑步、散步是南阳地区农民参加最多的体育活动项目,占83.2%,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跑步、散步项目比较简单、方便,尤其是在器械和场地缺乏的情况下,该项目更是首选。其次是民间民俗活动,在参加体育活动人员中,占到了65.2%。另有17.8% 的农民,则选择晚饭后在体育广场和文化广场健身跳舞,这是一种在城市社区中较为流行的时尚运动,其活动一般是由舞蹈学校或者舞蹈教练组织的。另外,还有16.1%和10.5%的人选择打羽毛球或乒乓球。 通过调查和访问,部分农民是近两年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农运会设置的比赛项目和广大农民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的影响,从而推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民间民俗体育发源于民间,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地融合、提炼,已经深深扎根于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当中,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交往的重要文化载体7。根据前几届农运会的情况,历届农运会在项目设置上都会对举办地的特色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应用,本届全国农运会应该也不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