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683199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201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一、 考试内容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 分析综合C(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内容。(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 鉴赏评价D(1)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听艺术魅力。(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 探究E(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

2、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 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考点分析(1)从命题材料看: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2)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3)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4)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三、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1、常见发问模式 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的好处是什么?的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

3、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四、表达技巧分类(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反)、对比、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虚实、象征、铺垫等(3)布局谋篇的技巧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4)修辞

4、的技巧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共8种五、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定文体 散文 小说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六、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1、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

5、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2、明确文体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1)题干能显示

6、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2)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3)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

7、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4)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4、抓语词、定重点 (1)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 置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

8、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2)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3)所找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 两

9、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七、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题型示例:灯火2010年全国卷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

10、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描写的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

11、、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主旨; 象征和暗示。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题型示例:2010安徽卷13、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答:特点: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推动小

12、说情节发展。(四)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

13、感。 题型示例:2010年广东卷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研究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效果?答:1、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的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2、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理解。3、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五)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

14、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5、。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