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801326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话题讨论、阅读事例、举事例 等活动园,安排了相关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认识我国新型的民 族关系,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热 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激发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 生爱国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两个版块内容。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处于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 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对法治精神也有了一定的 认识,己形成了一些初步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法治

2、意识。学生对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 面性。本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 新型的民族关系,正确认识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 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各民族的紧密关系,初步 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三、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1. 结合查询资料和小组探究、讨论,让学生了解

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特点,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正确认识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2. 引导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以实际行动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认识各民 族之间的关系,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各 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难点:使学生学会尊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自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以实际行

4、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五、教学方式课前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先学后教、点拨引导。六、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幻灯片、视频、资料。七、教学过程()课前探究活动1. 小组分工合作,课前完成以下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一则历史上或生活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准备课上分享。(2)查阅资料,各小组分别了解西瓜、黄瓜、核桃、葡萄、胡萝卜 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的。2. 阅读课本第58页“活动园”,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事例, 填写到课本中。(二)课堂导入活动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你从歌曲里获取了关于中华民族的 哪些信息?(生说后,)像歌曲里所说的,56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 亲如一家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板书:7. 中华民族一家亲)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出示 幻灯片)1.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特点,认 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2.正确认识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 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三)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一:中华民族大家庭1.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生说后,)在我 国,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占全国人口 91.5%,人口 最多,所以其他55个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出示幻灯片:活动一:中华民族大

6、家庭)(板书:中华民族大家庭)2. 师: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少数民族的吗?跟大家分享一下。3. (生说后,)师:请认真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说说我国民族 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出示幻灯片:中国民族分布图)4. 师小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 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板书:分布上交错杂居)5. 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流动 更加频繁,各民族之间的分布会出现怎样的一种新情况呢?请阅读课 本第55页的“活动园”,思考问题:从数字的变化中,你有什么发现? 请填写在课本中。6. (出示幻灯片:从数字看发展)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点 拨。7. 师小结:随着我国

7、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 流动更加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8. 师:56个民族一家亲。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形成 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也对此作出了规定,请读课本第55页的“相关链接”。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探究和阅读地图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交流,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分布特点,认 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并了解这是宪法所规定的。活动二:各民族紧密相依1. 师: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探 讨这个话题。(出示幻灯片:活动二:各民族紧密相依)(板书:各民 族紧密相依)2. 师:

8、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民族之 间交往交融。请阅读课本第56页“活动园”资料,说一说,资料反 映文化交融的事例是什么?3. (生说后,)师:茶马古道推动了西南边疆经济和文化发展,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合作。历史上和生活上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请 各小组根据课前探究,分享一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出示幻 灯片)4. 各小组分享课前探究成果,教师引导点拨。5. 师:各民族不仅是在生活上交往交流交融,在奠定祖国疆域、 开发祖国山河和维护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各民族也都作出了重要贡 献,谱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我们看完课文的插图后,请欣赏视 频文成公主进藏。(播放视频:文成公主进藏)

9、6. 师:正是由于有各民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才有今天 这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一一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 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我国经济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各民族共同 努力的结果。(板书:经济上相互依存)请阅读第57页下面的对话框。7. (生阅读后,)师:请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西瓜、黄瓜、核桃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的。(出示幻灯片)8. 各学习小组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引导点拨。9. 师:在长期实践和不断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板书:文化上兼收并 蓄)请阅读第58页“相关链接”,了解我国文化宝库中关于少数民族

10、生产生活的作品。10. (生阅读后,)师: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阅读第58页活动园的资料,然后请你说一说你课前所查阅到各 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事例。(出示幻灯片)11. 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引导点拨。12. 师小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生活和实 践过程当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 努力建立和建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共创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在历史上、文化上、经济上以及情感上都紧密相依。(板书: 情感上相互亲近)请大家一起读读这段文字。(幻灯片出示课本第56 页第一段文字)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欣赏视频及分享课前探究成果等

11、活动,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 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 不开谁的格局,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四)课堂总结活动(出示幻灯片1、2、3的内容)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 居、交错杂居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 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我国各民族汇聚 为一个大家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 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 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 格局。3. 我们要自觉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 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观看视频或阅读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的历 程。(五)板书设计7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紧密相依分布上交错杂居 经济上相互依存 文化上兼收并蓄 情感上相互亲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